|
茅建興
一處處草根創新的孵化地成為大國總理基層探訪的重點,一位位民間創新精英獲邀成為中南海會議的座上賓,一個個大眾創新的鮮活故事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佳話美談......雖然這些「細胞」般的經濟個體,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宏觀大格局相比,具體而微小,但正是這些創業創新小小個體的精彩,決定着中國經濟能否順利轉型的成敗。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轉型舉步維艱。在中國政府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民間投資能否成功接力政府投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標誌。顯然,民間投資的成長之路並不順暢。國企壟斷堅而不破,政府審批難以鬆綁,民企投資遭遇「玻璃門」,正因為深層改革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導致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始終在千呼萬喚中。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改革以來,情況有了新的變化。伴隨着政府簡政放權的全面推進,針對民間投資鬆綁減稅政策的出台,眾多中小微企業准入的門檻低了,「緊箍咒」鬆了,全社會創業的熱情和氛圍正在形成。2014年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45.9%,便是草根創業熱潮的有力證明。
不過,應該看到,因為種種原因,中國缺乏草根創業、大眾創新的生長土壤,事關民間投資命運的深層改革有待根本突破,長期以來依靠政府投資的增長模式仍具慣性。但中國經濟轉型已經沒有時間和退路,持續的經濟下行便是警鐘。要讓草根創新、大眾創業成為新常態,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發動機」,深化改革已經沒有退路。要讓「草根」創新創業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必須等到深層改革的「東風」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