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面臨下行壓力。圖為福建寧德工人在生產車間作業。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兩會報道) 「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開年頭兩月,物價、投資、工業產業等主要經濟指標連創新低,預示着中國經濟今年的「保七」之路不會平坦。如何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如何培育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全國兩會上,來自官、學、商各界的代表委員紛紛支招,積極財政政策發力、擴大有效投資仍是今年「保七」主力,政府改革為企業鬆綁是激發未來經濟活力的關鍵,「互聯網+」、「製造2025」、萬眾創新等新經濟戰略有待推進,從而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積蓄動能。
2014年中國經濟開始步入新常態,增速換擋,GDP同步增長7.4%,為24年來的新低。2015年GDP增速目標下調至7%左右。《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二司司長向東表示,7%左右,可以左也可以右,如果形勢很不好,可能就在7%以下。但絕對不允許滑出合理區間,傾向於保住7%。由此,如外界所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將打響頂住下行壓力的「保七之戰」。
面臨困難加大 做好過冬準備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今年和明年還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探底的時期,可能有過快下滑的危險。所以這兩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風險都會比以往大,要做好過冬準備。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則用「李克強指數」的指標之一用電量,來說明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今年前兩個月,用電量增速繼續下滑,累計增長不足2%,而前幾年這一數據還經常保持兩位數增長。
全國政協委員、原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則指,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非常低,說明中國進出口急速萎縮,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貨物需求在下降,今年出口增長6%的目標「定高了」。
從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分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雖然擴張性措施短期能推高經濟增速,從長期看,經濟增速應是勞動生產率增速與勞動力供給增速之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勞動生產率逐年下降,目前僅為7%左右,人口結構變化使得勞動力供給幾無增長,經濟增速的提高需要通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則指出,只要中國保住7%的GDP增長率,推進有利於創業的政策,並營造創新和創業的環境,便能解決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就業壓力。
推動基建投資 擴大終端需求
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劉世錦認為,從短期來看,應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擴大終端需求。除了降息、降準這樣的寬鬆貨幣政策之外,更加有效的調控還是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適當加大力度。「通過增加政府投資,擴大終端需求,主要還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大力度後可以啟動一些項目。」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則提出應對經濟下行的三個「錦囊」,而以一句話概括就是要為企業和個人鬆綁。首先,留給市場和企業內生調整和發展的空間。第二,改變政府支持企業的方式,減少行政審批、加快財稅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為民營企業鬆綁、促進金融創新、鼓勵創業等;第三,在法治框架下重新定義政府激勵機制,建立新型政商關係,把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從「參與型」轉到「服務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