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鄉局強烈譴責辱客煽「港獨」


放大圖片

■鄉議局昨強烈譴責所謂「反水客」行動破壞香港法治、危害經濟民生、挑撥兩地矛盾,並促請執法部門嚴懲不法分子。 陳庭佳 攝

促果斷執法嚴懲 執委倡自發維持秩序減兩地居民摩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庭佳)香港激進反對派以所謂「反水貨客」為名、實為針對本地居民及內地旅客的衝擊行動,困擾新界多區居民的生活。新界鄉議局執行委員會昨日一致通過譴責行動的臨時動議,並將於報章刊登聲明,強烈譴責有關行動破壞香港法治、危害經濟民生、挑撥兩地矛盾甚至公然鼓吹「港獨」,促請執法部門果斷執法,嚴懲不法分子。有執委建議由鄉事委員會、商會及地區團體等自發維持地區秩序,以減少兩地居民摩擦。

劉皇發:欺凌婦孺辱客 令人髮指

鄉議局昨日舉行執委會會議,主席劉皇發在致辭時批評,近期由激進者發起、以所謂「反水貨客入侵」為名的激烈行動,對社會秩序及營商環境受到嚴重打擊,更出現欺凌婦孺老弱、辱罵內地旅客及腳踢他們的行李的場面,令人髮指。他強調,該局強烈支持警方依法打擊辱客行動,以維護社會利益及香港形象。由於事態嚴重,建議在會上優先討論。

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及鄉議局執委、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何君堯,同時提出譴責「反水貨客」行動的臨時動議,兩者於會上作合併討論。張學明表示,鄉議局一直態度鮮明,對一切危害香港治安、衝擊香港法治的違法行為,不會坐視不理,而行動打荂u港獨」的旗號,並會陸續有來,被譽為愛國愛港的該局更應譴責。

鄉議局執委、屏山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曾樹和指,全世界都有水貨問題,而元朗最主要的問題是人口過多,元朗大馬路的行人路太窄,「就算無水貨活動,元朗都已經咁塞人。」他批評部分示威者根本不是該區居民,不知道實際情況,「最阻街係呢班人,搞三搞四!」

他續批評,有關人等宣揚的「港獨」主張是沒有可能,「(內地)閂你東江水都瓜老襯啦,唔好計豬肉、米苤I」他說,當示威者再到元朗時,希望警方屆時「畀15分鐘我](元朗居民)、開綠燈」,讓他們自行處理。

梁福元:憂掀失業倒閉潮

鄉議局執委、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批評,滋事分子公然作出違法、不文明的行為,意圖摧毀香港法治,呼籲執法部門對此依法懲處,不能讓其蔓延,否則將會摧毀香港的自由貿易。

他續說,近日已有內地旅客在機場展示標語,表示不來香港購物,而內地赴港旅行團已在最近一周由每日400多團,跌至每日100多團,擔心長此下去會出現失業潮及店舖倒閉潮。

鄉議局執委、上水鄉事委員會主席侯志強認為,示威者稱他們的行動為「光復行動」,但「香港無淪陷過,何來『光復』?」他建議由鄉事委員會、商會及地區團體等商討如何組織維持地區秩序,如店舖放好貨物及管理行人路人潮等,將自己的地區管好,以減少兩地居民摩擦。

鄉議局增選執委梁海明批評,示威者「仲差過黑社會,(黑社會)都唔會周街打人魽A仲要係老人又打,細路又鬧」,並指警方雖已用很大努力去緝拿滋事分子,但法院卻輕易放人,當局應嚴加處理。他又同意成立「鄉郊保衛隊」,在適當時候作適當行動。

一致通過 譴責聲明將刊報

會上一致通過譴責行動的臨時動議,鄉議局並完成譴責聲明,將會刊登於報章。聲明提到該局強烈譴責近期社會上一小撮激進者,打荂u反水貨客」的幌子,在香港多個地區進行違法暴力亂港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及安寧。「鄉議局嚴正譴責該等破壞香港法治社會、危害經濟民生、挑撥內地與本港矛盾、甚至公然鼓吹『港獨』的非法言論及行為。」

聲明續指,該局對該等違法行為表示堅決反對,將堅定率領二十七鄉鄉民團結一致,維護新界各區的秩序,保護香港的繁榮穩定。「本局也促請政府執法部門果斷執法,嚴懲不法分子,以彰顯法治,維護社會安寧和香港形象。」

相關新聞
千四億建新跑道 客運量增三千萬 (圖)
德法意決隨英入亞投行 韓澳快作決定 (圖)
緬邊民滇避難 心憂家園盼歸期 (圖)
港激進示威不息 AA+難保 (圖)
鄉局強烈譴責辱客煽「港獨」 (圖)
吸瀝青毒煙 鋪路工臨高危 (圖)
食環主任遇襲案 小販自首 (圖)
亞視前老闆邱德根逝世 (圖)
CY:續盡父責照顧患病齊昕 懇求大家給女兒空間 (圖)
海水化淡申撥1.5億研建廠 (圖)
旺角水務署辦遷拆 上半年研空地發展 (圖)
港大頌「佔」文洗腦 市民譏「亂港巨星」
大型兩棲飛機 「蛟龍600」機頭交付 (圖)
「空中絲路」年內啟動 配合「一帶一路」 (圖)
中國期對話解光伏「雙反」爭端 (圖)
聶樹斌案時隔20年首獲准閱卷 (圖)
內塔尼亞胡輕經濟 自陷困境 (圖)
美歐咄咄逼俄 烏國前路茫茫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