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 絲
乾隆中期,和珅把持朝政,廣營財利,致使吏治大壞,私弊叢生。時任山東巡撫的國泰巧立名目,大肆收受各州縣的賄賂,又侵吞國庫銀錢,導致地方財政出現二百多萬両銀子的虧空,堪稱劣跡昭著,醜聲四溢。然而這樣一個名聲籍甚的貪官,朝中官員卻無人敢舉報參劾他,因為眾官員都知道國泰是和珅的親信,在和珅聲勢如此烜赫之際,去動他的黨羽,無疑是老虎頭上拍蒼蠅,屆時他必然會護過飾非,舉報人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反而把自己給拖下水。
監察御史錢灃有一天突然找到任翰林的好友邵南江,說家裡有急事,想借一萬文錢。邵南江應承可以支借,但必須說明錢的用途。錢灃卻死活不肯說,只是強調有事急用,屆時會讓兒子來取。三日後,錢灃就遞交了彈劾國泰的奏章,震驚朝野。乾隆接奏後,讓和珅與左都御史劉墉組成聯合調查組,前往山東核實情況,調查國泰是否有貪贓枉法的行為,錢灃作為觀察員,也一同隨行。
和珅自然要為國泰庇短,於是他暗中通知了國泰,讓他做好準備。國泰趕緊找到熟悉的商人,讓他們代為籌集銀子,湊夠應有的庫存數量擺放到國庫裡,以應對檢查。錢灃也是胸有成竹,他抵達山東後,核查設於歷城的國庫,發現內有大量成色駁雜的私鑄銀錠,與國庫銀明顯不同--明清時期,為便於保管和運輸,庫銀須將碎銀熔鑄成銀錠,這個過程會有一定的損耗,為此,官府專門徵收有「火耗」銀,作為一項附加稅補,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庫銀的成色。而地方的商人,將營業收來的不同成色的碎銀,改鑄為銀錠,其成色和重量就多有不足--僅憑這一點,就能證明國泰是從市面上拆借銀両,冒充庫銀應對檢查。
見精心佈置的騙局被識破,事情敗露,國泰頓然惱羞成怒,又仗着調查組是由和珅領頭,便輕視只是從五品小官的錢灃,當面向他發難:「汝何物,敢劾我耶!」這一來,連聯合調查的左都御史劉墉也看不下去了,怒斥道:「御史是奉皇帝的詔命來查案,你竟敢當面辱罵欽差?」當即下令皂隸按住國泰,搧他的耳光。國泰被打懵了,這才收斂起囂張氣焰,對所有罪狀皆供認不諱。見事已至此,和珅亦無力回天,再無轉圜庇護的餘地,只得將國泰收押下獄,把供詞呈送給乾隆過目。乾隆見鐵證如山,下令國泰在獄中自盡。
經辦這一轟動巨案後,錢灃名動京城,朝野之人對他皆是讚不絕口。好友邵南江私下裡問他:「之前你找我借一萬錢,就是因為這件事嗎?」錢灃答道:「正是。我當時自忖國泰的聲勢方盛,彈劾他會被降罪,遭遣戍邊,所以要預先借一筆錢做準備。」邵南江又細問這一萬錢的具體用途,錢灃說:「我喜歡吃牛肉,用五千錢買牛肉風乾,作為流放路上的乾糧,剩下的部分就自己背着,作為盤纏到達戍所。」事情傳開以後,人們回想起其中的凶險,無不替錢灃感到慶幸。
錢灃之所以敢不顧一切去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源於他事先有把自己置於困境的勇氣和決心,拋卻了心中的罈罈罐罐,才不會患得患失,能夠從容面對一切,了無掛礙地堅持自己為官的底線。所以,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裡誇讚錢灃是「本朝有數直臣也」。《清史稿》也讚他「以直聲震海內」,確實名下無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