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帶領逾千姐妹走向花樣生活
10年前,她家徒四壁,為給女兒治病,賣掉了家中僅剩的房子,又外借親戚朋友15萬元(人民幣,下同),但最終女兒還是去了另一個世界。那時的她萬念俱灰,一無所有。為了還債,已至不惑之年的她毅然決定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不顧外界的質疑,她選擇做一名當時很多人不願去做但薪酬不錯的月嫂。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決定,改寫了她和許多河南原陽縣婦女的命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娟 鄭州報道
今年50多歲的楊秀芳是河南省原陽縣人,2005年到河南省會鄭州市打拚,如今,她每個月的薪金已超過鄭州普通白領的三四倍,達到萬元以上,是河南省最搶手的月嫂之一。不僅如此,在她「親戚帶鄰居,鄰居帶親戚」的引領下,原陽縣上千名婦女做起了專業月嫂。
她告訴記者,是「月嫂」給她們帶來了新生活,「為了還債,我選擇做一名月嫂,為了釋疑及幫助大家找到工作,我讓更多的人做起了月嫂。今後,我們將為了自己的月嫂事業,更加努力學習,讓我們家鄉的月嫂團隊變得更專業,更強大,讓大家的生活過得更美好。」
採訪楊秀芳的過程頗為曲折,多次未都未能成功與她做訪問。最後,直到記者見到她,我們之間已通過不下10次電話。「實在不好意思,事情太多了。」見到記者時,楊秀芳一臉歉意。據了解,她今年的月嫂服務預約已經排到了7月份。
債台高築 初入月嫂行業
衣着樸素、笑容和善,言談間偶爾會露出害羞的表情,這是楊秀芳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談起選擇做月嫂的原因,楊秀芳告訴記者,她本是一個常年接受政府救濟的困難戶,因女兒生病,她把自家的房子賣了,還借了親戚朋友15萬元,但遺憾的是終究沒能挽救女兒的生命。女兒的去世曾讓楊秀芳一度消沉。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一天,她意識到女兒已經走了,但借的錢還是要還的,出於還債的初衷,楊秀芳來到鄭州市,「聽說月嫂薪金不錯,我就加入了這個行業。」她說,當時做這一行的人還不太多,很多人覺得月嫂就是保姆,幹的是伺候人的活兒,不好。但要還債,楊秀芳便堅持了下去。這期間,憑着一股吃苦耐勞、樸實能幹的勁兒,楊秀芳贏得了很多家庭的信賴,工資也一天比一天高,最終將所有債務還清。
還清債後,楊秀芳思來想去,覺得月嫂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不體面」,「我們都要經過專業培訓後才能上崗,育嬰知識、護理知識,包括心理學知識都要懂。」她告訴記者,自己的老家有很多三四十歲的無業婦女,在家工作機會少,出去打工又很難找到工作,只能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但在月嫂這個行業,四十歲左右的女人卻是黃金年齡,既有生兒育女的經驗,又能做到細心周到的服務。」
為了消除大家對「月嫂」的誤解,也為了讓親戚朋友都能掙到錢,楊秀芳決定說服老家的人一起走進月嫂行業。
說服胞妹 隊伍人氣漸旺
但楊秀芳沒想到,這個說服過程遠比她想像的要艱難的多,「連我自己的親妹妹都嫌棄我,不願意跟我來。」
「最初是先跟幾個親戚說的,我告訴她們,月嫂是個正當職業,大家完全可以在外面打拚掙錢養家,活出女人的自尊和自信。」楊秀芳說,但她們都礙於面子,嘴裡應和着,不願意真去做。後來,還是我媽思想開放些,幫我說服了妹妹。也就是從說服妹妹開始,越來越多的原陽婦女加入了楊秀芳組建的「月嫂軍團」。
家住原陽縣包廠鄉趙廠村的李原風是最早跟着楊秀芳到鄭州從事月嫂工作的,如今,她的工資已由最初的每月3,000元漲到每月8,000元以上,並且,她村裡有六七個姐妹看到她的發展後主動跟着她去鄭州幹起了月嫂。她們常常開玩笑說,「秀芳姐就是她們的救世菩薩」。聊起她的姐妹團,楊秀芳滿臉驕傲與幸福。她開心地說,「現在都是別人主動找我,要加入我們的月嫂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