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市建局規劃下的觀塘市中心重建前後圖。 市建局圖片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香港地少人多,城市空間本來就捉襟見肘,加上經濟發展迅速,人口不斷上升,為了容下更多人,城市整體向上發展,把舊的地區用摩天高樓取而代之似乎自然不過。然而,市區老化、重建並不容易,當中牽涉了不少持份者,例如業權持有者、居民、商戶等等,人和人的互動、人和建築的互動,築成了「歷史」,因此重建就觸及了如何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那麼,香港的重建原則是什麼?有什麼優缺點?本文將一一詳述。 ■黎添祥老師
作者簡介:香港通識教育協會副主席、高雷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項目多迴響大
香港有過或現有不少重建項目,較為人熟知的有永利街項目,因反對聲音大,現已劃為保育區;喜帖街項目由2009年中發展,發展商信置、合和配合喜帖街歷史背景,項目命名為「囍匯The Avenue」,融合重建、保育、環保生活及住宅等不同元素,預料2015年落成;觀塘裕民坊項目,為香港史上最大型的重建項目,分5期完成。還有大大小小的項目,都引發不少社會迴響。以觀塘裕民坊為例,有不少團體擔心重建後通風不暢,有屏風樓效應;也有該區居民認為,把上世紀的建築的悉數拆卸,不但抹去了不少人的共同回憶,還會引致地區商業化、單一化,小店小舖難以支付高昂租金。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小知識:政府採用「4Rs」 重建復修保育活化
香港愈來愈多的樓宇正在老化。到2011年為止,全港約有4,000幢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在往後10年,這些樓宇的數目更會按年遞增500幢。儘管特區政府、專責機構如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和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業主立案法團及相關專業機構已不斷努力,本港舊樓的整體情況依然不理想,對公眾安全構成威脅。
《市區重建策略》是特區政府的策略。在這個策略下,市區更新並不是零星拆建的過程,特區政府採取全面綜合的方式,藉着四大業務策略,即「4Rs」來推動市區重建,包括:重建發展(Redevelopment),樓宇復修(Rehabilitation),文物保育(pReservation),舊區活化(Revitalization)。
辭彙鏈接:歷史難「重建」 「4Rs」路漫漫
可持續發展:一種以符合經濟學、社會學及生態學的可持續發展為方針的設計方法,涵蓋日常生活用品、建築設計、都市規劃,以至地球的物理環境。因應不少都市在規劃初期忽略自然環境,造成河川被阻、土壤侵蝕、洪水及污染等問題,以可持續發展設計準則重新規劃街道、公共設施等,可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舊區重建」牽涉到了不同的持份者,而這些持份者的利益似乎是不能夠全部照顧得到。對當區居民來說,得到金錢的賠償,得到新的居所,表面上或許值得,但是街坊之間的鄰里關係、和舊建築物建立的感情、代代相傳的房子的繼承等等,並不能夠「重建」;對商家來說,搬遷店舖,或許有更多機遇,或許面臨加租而經營困難;對發展商來說,商機是一切,只要能賺錢,就是值得;對政府部門來說,如何去平衡這些持份者之間的利益,減少他們間的矛盾,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有人認為,至今為止的重建項目,都是以賺錢為主,並沒有考慮到首要的解決當區民生、提升草根階層生活質素;重建「4Rs」的利弊,存在的種種問題,值得讀者思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多角度觀點:蛻變或「退變」? 人人有Say
市區重建局:進行市區更新時,應採用「以人為先, 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工作方針。特區政府既會兼顧社會上各方人士的利益與需要,亦不會犧牲任何社群的合法權益。這項政策的目的是減少居住在惡劣環境人士的數目。儘管市區更新一直是以改善市區居民生活質素為主要目標,市區更新的願景應涵蓋可持續發展及優質城市的概念(包括適當的發展密度、土地用途規劃、城市設計、綠化、本土文化、文物保育、海港美化等),亦須具前瞻性,配合香港的長遠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高級講師陳和順:市區重建進度緩慢,主要原因不在於市區重建局,而在於市建局自負盈虧的運作原則。特區政府在2001年成立市區重建局時,曾經注資100億元,但是100億元的資金可以讓市建局同時開展多少個重建項目,而不用承受過高的財務風險呢?
回看過去,市建局曾在地產市道不景時出現重大虧蝕;事實上,就算經濟景氣的時候,市建局也不可能同時進行太多項目。以這種速度進行,市區重建的進度當然緩慢。所以,市建局真正需要檢討的,不只是需求主導重建計劃,而是整個市區重建的注資模式,特別是自負盈虧的運作模式。
傳媒人梁文道:市區重建在香港從來不是重建社區,它只是一種拆掉老建築老街道再賣給發展商的單純牟利行為。至於居民,除了在賠償金額上要和市區重建局討價還價之外,根本不被諮詢不受理會。我們知道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也知道地產業是香港經濟的火車頭,但在經過了泡沫爆破的慘痛教訓,正要努力尋求轉型方向的今天,難道就不可以稍為改弦易轍,找出一個既能照顧舊區原有風貌和人際網絡,又可兼顧商業利益的新模式嗎?市區重建局的答案似乎是:不可以。
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黃英琦:深水埗最多的是在貧窮線上下徘徊的基層居民。社區更新不能製造矛盾,令貧窮的人更遭白眼;重建追求的應是兼容價值,而非樓價主導,低收入社區的重建項目應以平實為主,讓街坊都租得起,得以改善生活。如今,新住宅大樓氣勢迫人的入侵草根社區,新的必然衝擊舊的文化,新的也會傲慢地把舊的生活習慣加以「紀律化」,讓社區更貼近中產的淨化思維,例如不愛髒亂,不愛露天市集。豪宅將令深水埗加速「士紳化」,令窮人更苦。市建局可自行決定重建規模,它卻選擇了最賺錢的那種。
學者曾淵滄博士:為甚麼當年港英政府優先處理木屋區問題?我估計原因可能是木屋區處於官地,清拆木屋區可以騰出土地建高樓,可以住更多人。劏房為私人業主所擁有,收樓不易,得靠市建局的市區重建計劃及私人地產商的重建計劃。不論是經過政府還是私人地產商,香港整體的市區重建速度都非常慢,無法加快重建,就無法安置住在劏房裡的人,劏房問題也就永遠解決不了。
某大學講師:大部分香港人聽到「舊區重建」一般沒有太大的反應。因為在香港人的眼中,這個城市根本沒有所謂「重建」、「不重建」的概念。對營營役役的香港人來說,「起完又拆,拆完又起」不但正常不過,更認為這是經濟發展必然的過程。每天香港都有舊樓被拆卸,過一兩年之後就會有一幢幢新落成的高樓大廈。這種轉變當然不會嚴重影響區內居民的生活,各人依然每天上班下班,於是大家便有一個印象,以為「重建」只是一小部分或局部地改變居住環境。他們亦單純地相信「改變」一定會帶來良好的影響。這是因為當「社區」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起居飲食的安排已經是理所當然的時候,普羅大眾當然難以察覺自己居住的地方漸漸變得陌生、鄰舍間的關係日漸脆弱疏離。到驀然發現的那一天,才知道為時已晚。
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就拿灣仔喜帖街作例子好了。這是近年第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項目。居民聯合專業人士制訂了一個規劃方案,希望保留喜帖街的特色和原有的社區網絡,卻給城規會否決了。這揭示了市區重建的一個核心問題:規劃透明度低,原居民只是給「安置」的一群,並非規劃的夥伴和真正被諮詢的對象,意見難以獲得重視。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香港市區老化的概況。
2. 承上題,指出特區政府的應對措施。
3. 試舉出10年來其中2個重建項目及其成效。
4. 有人認為「舊區重建是純牟利,也改善不了該區市民的生活質素,更令社會單一化。」你有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5. 你認為重建如何影響到不同持份者的身份認同問題?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
1. 可指出2011年及往後的房屋老化情況。
2. 可指出市建局的成立、《市區重建策略》的制定和其中的四大策略。
3. 自由作答,可以舉例如利東街、灣仔街市、藍屋、觀塘裕民坊等。
4. 同學宜舉例說明,指出不同重建計畫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再作出結論。
5. 自由作答,例如街坊之間的關係、重建後區內形成的中產和草根階層身份觀等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延伸閱讀:
1.《深水埗變創意聚落》, 文匯網, 2014年8月23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8/23/OT1408230001.htm
2.《市區重建策略》,市建局網站,2011年11月,http://ura.org.hk/tc/pdf/about/URS_chi_2011.pdf
3.《市區活化重建》,香港電台網站,2010年8月25日,http://www.liberalstudies.hk/environment/ls_environment_23.php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