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紫砂茶藝的香港文化盛宴


放大圖片

■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鄧民亮博士(右)及中大文物館研究員(宜興計劃)黎淑儀女士。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在茶文化的背後,以及茶具工藝發展史的脈絡中,所表現出的是中國藝術與社會變遷的時代特徵。茶文化不僅僅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深深影響外在世界的日常樣貌。茶文化所代表的文化輸出與文明交融,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最好例證。所以,在文化多元共融的背景下,香港人的生活自然也有深深的茶文化印記。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主辦方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與康樂文化事務署聯合舉辦的「宜興紫砂陶藝與文化」展覽現正在中大文物館舉行,展期至10月4日。是次展覽匯集了中大文物館及茶具文物館的珍藏,全面展示及探討宜興紫砂陶器的工藝成就與發展,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影響。展覽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觀。此外,中大文物館亦將舉辦一系列教育活動,推動宜興紫砂陶器的研究、學習與欣賞。

豐富展品蘊含文化氣息

紫砂陶器自明代中葉發展蓬勃,至晚明,紫砂陶人名工湧現,紫砂壺更是獨領風騷,成為文人至為喜愛的茶具。紫砂陶器除了與中國傳統茶文化息息相關,更蘊含優雅的文人氣息,巧妙地將工藝及文化內涵融為一體。

展覽日前舉行了開幕典禮,主禮嘉賓包括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羅友禮先生、北山堂基金主席利乾先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吳志華博士、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小姐、中大文物館館長蘇芳淑教授、中大文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莫華釗先生,以及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梁元生教授。

是次展覽展出的紫砂精品合共218件,包括中大文物館北山堂藏品168件及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50件,類型豐富,涵蓋茶壺、博古、文玩及像生等不同的紫砂作品,讓參觀者一睹本港的紫砂珍藏,欣賞十八世紀以至當今宜興紫砂名家的匠心之作。

多種形式推廣茶文化

據悉,今次展覽承蒙北山堂基金及羅桂祥基金贊助,特設教育展廳,以深入淺出及互動的方式介紹紫砂陶器的文化意義、造型設計、特質及工藝等,為參觀者帶來有趣的學習體驗。同時,亦將安排一系列教育活動,包括公開講座、導賞團、陶藝工作坊、親子活動及茶藝活動,讓公眾對紫砂陶藝及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為配合展覽,中大文物館特別出版展覽同名小冊子,精選26件展品,簡介展覽精粹。又同時推出文物館藏品圖錄之「北山汲古:宜興紫砂」,收錄兩篇專文及168件展品說明,詳盡介紹館藏北山堂捐贈宜興紫砂陶器的特色。兩書均中英對照,圖文並茂。

中華文明的象徵

據了解,中國的茶葉、茶具,是中國文人或是中國尋常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於文人而言,茶具的製作工藝和材質,往往能夠體現出一個文人的內心志趣和情懷。茶具的製作,從古代至今,也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現代以來,美術技法的運用,為茶具的製作帶來了更加美巧的藝術氣息。茶文化所代表的諸如品茗之類的習俗,構成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對於普通的中國平民而言,家中有客人來訪,也會非常尊重和客氣地邀請客人喝茶,並且以家中最好的茶葉招待客人。可以說,茶以及茶文化是不分士大夫和平民的共同文化價值,是中華文明的象徵。

茶文化的傳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日本的茶道之外,歐洲人非常喜歡的日用消費品,便是中國的茶葉。久而久之,中國的茶具也成為了歐洲社會特別是上流社會所喜愛的收藏品。不僅僅如此,茶以及茶具,不單是作為貿易品而存在,歐洲社會後來興起的下午茶生活方式,也是中國茶文化影響其社會風貌的一大特徵。

在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不可或缺。茶,已經不僅是茶葉,已經超越茶水本身,成為交際和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早茶、飲茶,這些語言的背後,是香港人與茶密不可分表現。因此,今次展覽能夠更加系統化地為市民提供茶文化的精髓和深度歷史內涵,堪稱一次茶文化的盛宴。

相關新聞
紫砂茶藝的香港文化盛宴 (2015-04-18) (圖)
走東走西:希魔的奮鬥 (2015-04-18) (圖)
法國五月Invader闖入元創坊 (2015-04-18) (圖)
尋找社區達人 (2015-04-18) (圖)
「潮語」更迭中 體驗時代變遷 (2015-04-15) (圖)
中國戲劇探索國際化之路 (2015-04-15)
吳昌碩藝術展山東開幕 展現一生創作軌跡 (2015-04-15) (圖)
《15個房間》龍美術館2015重點展覽 (2015-04-11) (圖)
貓風吹襲Pepe畫展月底開幕 (2015-04-11) (圖)
港大學生發現遠古魚化石 (2015-04-11) (圖)
邱福龍×蔡世豪 漫畫新體驗 (2015-04-11) (圖)
走東走西:好色總裁? (2015-04-11) (圖)
「藝術‧改寫香港」推藝術社群相向而行 (2015-04-08) (圖)
低碳生活 保護海洋 (2015-04-08) (圖)
《如是,有了光》文藝黃昏聚 (2015-04-08) (圖)
書店不死 (2015-04-04) (圖)
小息書店:摸着石頭過河 (2015-04-04) (圖)
逢時書室:走出中大 (2015-04-04) (圖)
走東走西:全球化的好處 (2015-04-04) (圖)
創作比賽評審籲年輕作家多做研究 (2015-04-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