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近日講起自己的話劇夢,她期待,有一天中國能迎來全世界的戲劇人士前來看戲、參演,再現文化交流的盛景。然而,現實距離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中國戲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尚且不足,國內的戲劇行業發展也面臨種種困境。
田沁鑫說,中國戲劇走向國際化目前採用的是「洋拉練」的方式,即中國戲劇借助海外合作力量「走出去」。由於在戲劇語言、文化審美等方面存在種種障礙,中國戲劇人正進行着艱苦努力。
去年,田沁鑫導演的戲劇《青蛇》、《風華絕代》赴美演出,以國際範兒、現代化的手法演繹着中國故事,彰顯了中國戲劇的光彩。但成功背後的艱辛鮮為人知。
為了讓國外觀眾更好地接受傳統中國故事,田沁鑫在製作《青蛇》時希望與國際團隊進行技術合作,找到了蘇格蘭國家戲院的藝術總監進行商談,但對方不能理解中國民間傳說的魅力,也不能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提出要就國外劇本進行合作,介紹給田沁鑫的技術專家也不符合她的需要。
「中國幾百年的民間傳說有着深厚的文學基礎和豐富的想像力,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有着多重審美空間,中國人關注這場發生在煙雨中的愛情。而外國導演們最初接觸這個傳說的時候,不解蛇怎麼能變身成人。」田沁鑫說。
那時,田沁鑫意識到,讓文化走出去,就像是二次創業一樣,要有恰當的語言方式讓外國人理解,也要找到好的切入點讓外國人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現代化的方式改造古老的民間傳說。
於是,田沁鑫嘗試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講述這個涉及人佛妖三界的愛情故事,並將自己以往的作品製作成碟片請對方觀看。她堅持以中國故事為合作內容,讓對方了解了自己對戲劇的審美需求和文化態度。最終,蘇格蘭國家戲院與中國國家話劇院達成了合作意向。
由德國設計師製作舞美、英國設計師設計燈光、蘇格蘭作曲家完成配樂......在西方藝術家的包裝下,《青蛇》以國際範兒、現代化的手法演繹中國故事,受到了國外觀眾喜愛。田沁鑫因此被業界認為是對國際戲劇有影響力的中國導演。
多年來,田沁鑫一直堅持着自己的文化態度:在合作中,多講述中國本土的故事。她將自己的5部作品推廣到了韓國,與韓國劇團合作了3部戲劇,其中有講述蕭紅故事的《生死場》和回顧歷史的《趙氏孤兒》。
在探索戲劇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少中國戲劇人發現,除了要對戲劇本身進行包裝、改善表達之外,還要借鑒國外戲劇產業的運作模式,對戲劇人才進行培養。田沁鑫說,國外戲劇演員對戲劇的熱愛非常純粹,演員們能吃苦,甚至不惜做副業賺錢來補貼自己的戲劇生涯。相比之下,中國的戲劇演員專業性普遍不強,對戲劇的專一程度也不足。她認為,人才培養對中國戲劇的「出海」至關重要。
曾經,中國出訪海外的戲劇形式較為單一,多是武戲、折子戲。近年來,在中國提倡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國戲劇將現代審美和國際技術賦予傳統戲劇,使得不少優秀戲劇成功「出海」。
談及如何能讓中國戲劇「走出去」時,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說,只有把中國傳統藝術融入到戲劇中,用極強的現代感去面對西方藝術,才能夠讓中國文化與世界戲劇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