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轄下的「鯨豚擱淺行動組」透露,昨日接報跟進一宗中華白海豚於屯門龍珠島擱淺個案,證實為成年的雄性中華白海豚,令今年的擱淺個案增至15宗。行動組發現白海豚屍體時已嚴重腐爛,故未能確認死因。
海洋公園昨日接獲報告,於屯門龍珠島對出海面發現一雄性中華白海豚擱淺,體長245厘米,估計已成年。行動組人員到場發現海豚屍體已嚴重腐爛,經抽取皮膚、皮下脂肪、牙齒、肺部組織和肌肉等樣本,獸醫即日解剖,發現海豚體內沒任何食物,雖然發現頭骨與脊椎分離,但附近組織只有少量瘀傷,推斷頭骨與脊椎分離是因死後遭撞擊造成。由於屍體已嚴重腐爛,故未能確定死因,行動組已抽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說,綜合過往海豚擱淺個案,香港鯨豚常見死因為遭船隻撞擊、棄置漁具纏繞和肺部感染(如肺炎、寄生蟲和細菌感染等)。保育基金呼籲市民無論發現活體擱淺鯨豚或鯨豚屍體,都應盡快致電政府1823電話中心通知「鯨豚擱淺行動組」,以便組織人員能盡早到場取得最新資料,從而了解鯨豚及其棲息地的現況,協助政府制訂長遠而有效的保育政策。
今年已有4宗中華白海豚、10宗江豚及1宗其他品種鯨豚擱淺個案;大部分鯨豚屍體在發現時已嚴重腐爛,保育基金只能從約一成的個案中確認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