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黃玉山:「香港問題」即中國問題


放大圖片

■黃玉山。 黃偉邦 攝

為啖氣否決政改 普選恐「失不再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特區政府月前公布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反對派立法會議員聲言會綑綁否決,香港民主進程可謂「岌岌可危」。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黃玉山近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包括政改決定權,因此「香港問題」即是中國問題,由中央作最後定奪。他擔心若政改被否決,普選機會「失不再來」,呼籲反對派摒棄個人利益,「唔好為啖氣而否決政改。」

黃玉山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討論政改必須回歸香港基本法,並了解其歷史背景:當年中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是喪權辱國的事,因此中國政府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唔收返(香港)就做李鴻章......中國的主權是不容爭議的,不可討價還價。」

序言乃基本法靈魂

他續說,許多人談論香港基本法時,只茩160條具體條文,往往忽略了此前的序言,「這短短300多字的序言, 其實是基本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綱領性文字,是基本法的靈魂。」

序言開首即指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中央因此根據憲法第三十一條成立香港特區,這說明中央對港的政策核心在於維護國家主權,「基本法不只為香港,更是為了國家。」

黃玉山說,香港基本法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12條對港政策方針而寫成,香港是享有高度自治,而非「絕對自治」,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並授權特區政府實行高度自治,「所以『香港問題,香港解決』並不成立,香港問題不止是香港問題,而是中國問題。」

政改須考慮中央憲制地位

對於目前的政改爭拗,黃玉出認為,政改的核心要素只得一個,即特首必須是中央認可、不與中央對抗的人士。他解釋,中國是單一制國家,香港基本法源於國家憲法,因此香港政改不能不考慮中央的憲制地位,倘特首與中央對虓F,將會影響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黃玉山強調,《中英聯合聲明》沒有提及「普選」二字,而是中央主動寫入香港基本法,反映中央是最大的「民主派」,真心實意讓香港發展民主。但他指出,香港必須以循序漸進方式發展民主,「現在的民主程度,比我40年前還是小朋友的時候好得多!例如警權問題,那時三個人開會、貼海報,都會被抓,現在哪有人捉你?示威又會被抓,現在(向警方)申請就得!」

討論「公民提名」浪費時間

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日前出爐,黃玉山直言,現時仍有人討論「公民提名」等建議,只是浪費時間,因為香港基本法早已清晰列明,由提名委員會提名特首候選人,而且提委會制度能確保均衡參與、保障各界別利益,「勞工階層人數多,還是專業階層人數多?如果完全『一人一票』(選提委會),資本家一定輸。」

他說,功能界別代表少數的專業、工商界,有重要社會功能,他們的利益須得到充分保障,「均衡參與不等於絕對平等,不是數人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今年全國「兩會」時強調,香港特首普選「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黃玉山坦言,香港人要珍惜和把握今次機會,即使政改方案可能不是最理想,但總比現在由1,200人選出特首走出一大步,因為政改一旦被否決,普選可能不再來。

就反對派多次聯署聲言要否決方案,他呼籲反對派不要太過情緒化,應摒棄個人喜好和利益,以香港長遠福祉為依歸,「普選是港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唔好為啖氣而否決政改。」

被問及學聯秘書長羅冠聰早前聲稱,倘政改獲得通過,不排除再發動違法「佔領」行動,本身是公開大學校長的黃玉山說,相信學生會「吃一塹,長一智」,深思用哪種方法推動民主發展,才是對香港最好。

相關新聞
落實普選大進步 商界91%認同 (圖)
本報專訪:楊釗促反對派勿當歷史罪人 (圖)
順應主流民意 切莫「輸打贏要」
中總高層齊簽名撐政改 (圖)
彭耀佳:方案通過 利營商環境 (圖)
友協促反對派順民意通過方案 (圖)
港僑聯設6街站 蒐簽名撐政改 (圖)
海南社總:方案不獲通過損民生 (圖)
80後盼政制「展新開始」 民主邁大步 (圖)
蘇錦樑高永文已簽名 (圖)
惠州社團誓師大會 挺普選特首方案 (圖)
元朗巡遊 冀天后佑普選成真 (圖)
林煥光指挺政改者長期佔多 (圖)
強調官員銷方案天經地義 (圖)
籲反對派順業界意願投票
《人民日報》海外版:反對派懶理挺政改民意
醫學會有會董 圖向梁家騮施壓
調查報道:1800警力應對「再佔」 機動部隊暫停輪調 (圖)
反恐特勤隊伺機出擊
特寫:警屬當義工 前線送水送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