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廖理純與張北綠化基地的樟子松樹苗。 記者聶晨靜 攝
1965年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廖理純,母親執教於清華大學,父親在錢學森領導的單位工作。雖然大學畢業後下海經商,但廖理純卻認為自己「骨子裡是個文化人」,他還攻讀了北京師範大學西方哲學史博士學位。
綠化之餘,廖理純筆耕不輟,每天早晨四、五點起床讀書寫作。從2005年《何以無所畏懼》講民族精神,到《對抗荒漠化》現身說法,再到最新出版的《日本新論》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廖理純基本保持一年一本著作的節奏,迄今已累十本。
對於儒家「中庸」思想,廖理純的理解很獨到:「中,是旗幟的意思,代表核心、團結;庸,是比『德』更高級的道德,意味助人、奉獻。中庸之道,就是走正確的、奉獻的、道德的凝聚之路。」他說,無論做企業、做公益綠化還是做人,他都盡力做到對社會和國家有貢獻。
廖理純的身上,有着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著書立說、經世濟民的情懷,但他否認自己是位「儒商」。「看歷史的話,儒家往往培養不出幾個為國家披肝瀝膽的勇士。」廖理純自我評價道:「我更願意別人說我是一位墨者,因為需要的時候,我是可以為國家奉獻生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