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廖理純(二排中)與2015年首批走進崇高綠化志願者。 記者聶晨靜 攝
暮春的河北省張北,尋不見壩上風光,有的只是滿目風沙。被稱為「鍬王」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廖理純卻正是為此而來。鹽鹼地之上的五千畝綠化志願者基地,是他雄心勃勃的植樹治沙計劃中的第二個大本營。從內蒙古恩格貝、渾善達克到張北,從企業董事長到「鍬王」,公益綠化這十年,也是廖理純從「不惑」邁入「知天命」的十年,種樹於他而言,早已有了更多哲學的意義。■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 記者 聶晨靜、王曉雪 北京報道
自2011年起,每年4月至11月的周末,廖理純幾乎都會駕駛一輛藍色的39座大巴車,帶領一隊綠化志願者離京。這個被稱為「A/K3548次」的「航班」,目的地是他的兩個公益綠化基地--渾善達克沙地和張北饅頭營鄉。
「都是北方的大風口,北京沙塵暴85%的沙源來自這個方向。」廖理純告訴記者,他把基地建在這兒對減緩沙塵「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廖理純說,種樹不僅能防風固沙,也是生態方面解決霧霾的根本方法。「只要種植40萬平方公里樹,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硫3,000萬噸,而且樹木對粉塵的吸收也很可觀。」
四年來,廖理純自掏腰包,出資千萬種植首都綠色防護帶。目前,渾善達克基地已基本完成苗木儲備任務,50萬株樹苗以4m×4m間距種植,可覆蓋2萬畝綠化面積;張北基地一期5,000畝的綠化計劃正有序進行,共培育樟子松、油松、雲杉營養杯60萬,建立3m×8m苗池789片。
然而,榮獲2014「北京榜樣」的廖理純,綠化野心遠不止於此,最近他將第三基地的目光投向了青海柴達木盆地,出於樹木強蓄水功能的考慮,「如果建起來的話,就會是中國最大最安全的『水塔』。」廖理純還希望在有生之年,引志願綠化活動走出國門,「將樹種到泰國、美國。」
從董事長到「鍬王」
如今儼然育林治沙生態修復專家廖理純,曾是創業傳奇人物-柳傳志門下三傑之一,24歲掌管聯想廣州分公司,28歲創辦自己的企業,39歲企業年銷售額達數億。然而2004年,廖理純在他的不惑之年,做出了一個人生轉折的選擇。
那年,廖理純參加一次國際志願植樹活動時,來到了日本人遠山正瑛在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建立的恩格貝綠化基地。那次經歷觸動了他:「我們中國人也要有自己更多的努力。」
出於一份愛國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廖理純從公司管理中脫身,專事公益治沙。2011年,經過多年考察籌備,他最終選擇在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渾善達克,租下1,000畝沙地作為苗圃,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個綠化基地。
對於基地建設和育林治沙,廖理純如治企業般嚴謹認真,他甚至能記住每一批苗木的生長周期。在給志願者們分配任務、講解技巧後,他會帶頭勞作:建隔離圍欄、鬆土打壟、插穗剪枝、苗木移植......這個前半輩子從未正經刨過地的企業家,居然很快獲得了一個接地氣的外號--「鍬王」。
「鳥語花香比黃金鋪地更美麗」
一千畝的第一基地,五千畝的第二基地......隨着廖理純的綠化大本營不斷擴張,社會上更多的力量認識並支持他這一公益行為。目前為止,基地已與多個單位完成掛牌儀式:團中央全國青少年生命體驗與社會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人生科學實驗園、對外經貿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基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願者,目前已有145批、逾5,000人次參與,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既有黨政機關幹部、公司高管,也有普通工人、高校師生,還有不少香港及外國留學生。
其實對廖理純而言,每一位志願者背後,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去一趟基地吃住行人均450元,相當於僱用當地農民的3-5倍,勞動量卻不足後者1/3。有人不理解他,但廖理純的想法卻很單純:「全中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我再怎麼種樹也種不過來,更重要是通過志願平台,號召大家共同參與。」
「我們的努力是完全公益行為,沒打算獲一分利。」廖理純說,看到樹苗成長起來,看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認可,是自己這十年付出最大的收穫。「我一直覺得鳥語花香比黃金鋪地要更加美麗。」
公益背後的考量:綠化人心
「國家投入了很多錢來種樹,但存活率相對不高,原因就在於人的責任心不夠。」相比前景日益明朗的荒漠化治理,廖理純表示他更憂慮的是「國人心中的『沙漠』在擴大,以及信仰的缺失。」綠化人心,這也是他的公益行為背後更深遠的考量。
2012年,廖理純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遲浩田上將親筆簽名任命為「走進崇高先遣團」團長,他也在用公益綠化踐行着對「崇高」的理解。廖理純表示,自己「願意當一顆綠色的種子」,在綠化祖國沙漠的同時,呼喚當今人們缺乏的志願精神和愛國情懷。
他的綠化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印刷的志願者手冊中,有數十首愛國歌曲供路途中學唱。在前往綠化基地的路上,廖理純像個佈道者,給志願者們講三皇五帝,講漢唐盛世,講抗日戰爭,講無私無畏的民族精神,「我希望大家從歷史中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多麼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