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第七次最高國務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的報告,提出了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資料圖片
宿正伯
至此,我可以嘗試對人民政協的誕生做一次多維度的總結了。
如果將人民政協的誕生,放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看,放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看,是民主建國的客觀需要。
如果將人民政協的誕生,放在世界現代民主進程中看,放在數百年社會主義運動軌跡中看,則是中國共產黨主動探索新民主主義道路的必然結晶。
如果將人民政協的誕生,放在近代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中看,放在數十年以國共兩黨鬥爭為核心、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參與的政治博弈中看,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格局的自然延伸。
如果將人民政協的誕生,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八年來的奮鬥歷程中看,則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經驗和模型的成熟應用。正是因為有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19個解放區9,550萬人口範圍內,以「三三制」政權建設為核心的豐富而深入的政治實踐,人民政協在成立時,才能如此駕輕就熟地完成自身的籌備、組建及對中央人民政府的構建。
人民政協的創立也無疑受到了舊的政治協商會議的啟發,不僅在名字上而且在某些精神脈絡上也有所承續。
當然,中國文化的「團結」價值取向、兼容並蓄的民族襟懷等,也草蛇灰線地為人民政協這一獨具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政治組織的出現提供了支持。
歷史的風雲際會,造就了人民政協。而人民政協的誕生,也開創了國家治理的大格局。這就是:治理中國這樣一個複雜而博大的國家,不能僅僅依靠一黨一派的力量,而是要充分發揮各黨派、各團體、各方面的作用,團結一致,各盡所能,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演說中即講:「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他更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毫無疑義,我們這個新民主主義制度是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之下,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建立起來的,但是中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制度期間,不可能、因此就不應該是一個階級專政和一黨獨佔政府機構的制度。」中央人民政府的構成,踐行了共產黨的承諾,也開創了共同治理的大格局。
從更大視野看,這一格局還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共同治理那樣簡單,而是真正意義上開創了全民治理的新格局,即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的每一分子,都擁有這個國家,並參與到這個國家的治理中來,國家與個人的幸福緊密相關。這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的歷史,或是李家的王朝,或是趙家的天下,唯獨今天,是人民自己的國家。這樣的開局和這樣的理念,對其後中國的發展影響至深。
當然,在建國之後的政治實踐中,共同治理、全民治理的格局,有發揮得很好的時候,也有發揮得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但是,只要有這樣一種被開國元勳們所開創的大格局在,就可以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和制度想像空間。正如一個園丁在花園裡灑下了不同的種子,或喜陽,或喜陰,或喜澇,或喜旱,老天爺總是在不停地變幻天氣,因而每一粒種子總會逢着它抽芽吐穗、開花結果的時候。然而,若最初沒有播下這種子,則終究是不能期待它萌芽的。(連載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