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條長10.8米的雌性角島鯨去年在船灣淡水湖附近擱淺,身上有較深的交叉狀傷口。 海園保育基金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文森)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與漁護署合作,去年合共處理50宗擱淺個案,較2013年颷升79%,亦是自2006年以來最多;當中江豚擱淺個案乃有紀錄以來最多。今年首5個月的鯨豚擱淺個案亦持續高企,近半疑涉及船隻撞擊,團體認為情況令人關注,有迫切需要減低及防止船隻撞傷鯨豚。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昨日表示,截至今年5月為止,個案數字持續上升反映鯨豚擱淺並非個別事件。江豚擱淺由2013年的19宗增至去年破紀錄的33宗,「其他鯨豚物種」的鯨豚擱淺個案由2013年零紀錄增至2014年的5宗,其中一條10米長的角島鯨,屬於2003年首次發現及確認的鬚鯨科新品種,被發現時屍身遭漁網纏繞,並有多個明顯傷痕。
冼映彤續說,約78%的鯨豚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令行動組難以確定傷痕是致死原因,抑或死後造成。不過,今年錄得的19宗鯨豚擱淺個案中,9宗的鯨豚屍體有受硬物猛力撞擊引起的脊椎移位或傷痕,情況與受船隻撞擊吻合。雖然保育基金難以確認多宗擱淺個案的真正死因,但去年50宗擱淺個案,已有證據顯示當中10宗與人類活動有關,包括5條江豚及1條中華白海豚因遭漁網纏繞而受傷;3條江豚身體有明顯傷痕。
綜觀本地鯨豚總體數目,擱淺個案高企為本地海洋生態響起一大警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本港現時約有200條。中華白海豚在珠江河口約有2,500條,但數量卻每年遞減2.46%,以此推算,現時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將於60年內減少74%。
保育基金促請政府着手將高速船航道調整至遠離已知的鯨豚棲息區域,將鯨豚遭船隻撞擊的機會減至最低,並聯同珠江口各持份者共同制定最佳應對措施,以防止類似中華白海豚「希望」遭船隻撞擊而重傷的悲劇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