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珍 深圳報道)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電力 1816.HK)12日在香港舉行上市後的首次年度股東大會上,交出了首份亮麗的業績報告。受益於日益增多的核電投入運行和內地重啟核電,去年,中廣核電力在裝機容量、上網電量和利潤三大關鍵指標均增長超過30%。
在對中廣核電力董事長張善明和總裁高立剛專訪中,記者獲悉,今年中廣核電力已有2台核電機組具備商運條件,目前,13台核電機組投入商運或具備商運條件,10台核電機組在建,今年中廣核電力將共有4台機組商運,在運裝機容量將超過1600萬千瓦。
年內4台機組商運 總裝機容量將超1600萬千瓦
高立剛在專訪中介紹,截至2014年底,中廣核電力總資產達到1569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22.9%,收入達到207.9億元,增長19.7%,全年歸屬於母公司的利潤達到57.1億元,同比增長36.2%,權益回報率和總資產回報率分別達到15.1%和4.8%。2014年,中廣核電力3台機組投入商運,創造了國內核電批量化建設的新紀錄,而2015年中廣核電力將有4台機組投入商運,再次刷新國內紀錄。目前,這4台機組中已有陽江2號機組、寧德3號機組具備商運條件。高立剛表示,按照公司的生產計劃,今年年底中廣核電力在運核電機組將達到15台,裝機容量超過1600萬千瓦。
良好的業績和巨大的發展前景,使中廣核電力受到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6月8日,中廣核電力納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正式生效。這是中廣核電力上市半年來,繼富時指數、MSCI中國指數和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後再次獲納入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指數。作為資本市場的風向標,這些重要指數對中廣核電力的青睞表明「核電第一股」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中廣核電力優良的業績表現也受到投資者的普遍認可。近期,德銀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廣核電力自上市後約半年的時間裡,股價累升八成,大幅跑贏國指。麥格里發表報告表示,重申對中廣核電力「跑贏大市」評級。張善明表示,「核電行業的業務特點,以及中廣核電力穩健的業務模式保障了公司為股東創造持續穩定回報的能力。」
核電發展春天來臨 中廣核電力致力於提高公眾接受度
今年3月,中廣核電力旗下的紅沿河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這成為2011年福島核事故以來,中國首個真正意義新獲批的核電項目,標誌着中國的核電產業歷經短暫低谷後的正式重啟。
為了治理大氣污染,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核電,並將從沿海向內陸發展,這無疑給中廣核電力帶來巨大的發長空間。據業界測算,要實現習近平主席去年11月承諾的到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的目標,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5億至2億千瓦才能有效支撐。目前,中廣核電力在國內核電市場佔據半壁江山,在國內核電新一輪大發展中,預期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PX項目、垃圾焚燒廠等環境敏感型項目在內地受困於「鄰避效應」的情況愈發突出,公眾因素對核電項目的發展也正成為越來越大的制約。對於本報如何提高公眾接受度的提問,張善明表示,現在核電站在選址、建設、運營等各階段都涉及到公眾接受度的問題,公眾接受度已成為影響核電發展的重要問題。「要提高公眾接受度,主要就是讓公眾通過了解消除恐懼心理,不透明所以恐懼,我們一直將『透明』作為公眾溝通的基本理念。」
據張善明介紹,近年來,中廣核電力在提高公眾接受度方面開展了諸多嘗試。中廣核電力建立了年度新聞發佈會機制,早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期間,大亞灣核電就建立了年度新聞發佈會機制,每年系統地向媒體和公眾披露運營業績、工程建設情況、安全紀錄、環境影響等各方面情況。目前,中廣核電力已經將這一做法推廣到各個核電站。同時,中廣核電力建立了核與輻射信息公開網頁,及時在網上公佈運營情況和環境數據等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登陸網頁查詢,「據我了解,和全世界的核電企業相比,中廣核電力披露的都是較為完整的。」同時,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上0級及以上運營事件,中廣核電力亦會在網頁上公開,以2個工作日(節假日72小時)為限。
此外,中廣核電力還通過邀請公眾到各個核電基地參觀體驗的方式,將公眾「請進來」實地了解核電,並通過舉辦展覽、核電科普進教材、志願行動等多種方式「走出去」,推動公眾認知核電。據統計,2014年有超過6萬人到中廣核電力管理的各個核電站參觀體驗。
張善明表示,「對於我們而言,最根本的還是確保核安全,讓公眾安心。通過持續的溝通舉措,與國際同行的對標,以及良好的安全和運營紀錄,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在逐步提高,我們對此越來越有信心。」
核電出海正當時 中廣核電力海外空間想像巨大
放眼全球,核電產業正逐步復甦。目前全球已有14個國家正在建設核電機組,40多個國家正在積極謀劃發展核電。未來10年國外預計有60至70台新建機組的市場空間,同時還將有30至40台機組退役,20至30台機組延壽。目前,中國已將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在「一帶一路」中得到政府高層的大力「推介」。
公開數據顯示,中廣核電力的母公司中國廣核集團目前已具備同時在建18-20台核電機組的能力,並在近10年來培養了大批核電專業人才,而中國在核電裝備製造業方面強大的產業鏈優勢更是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中廣核電力的母公司中國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聯合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目前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核電走出去的眾望所歸。高立剛表示,目前海外業務都由母公司在推進,中廣核電力暫未涉及。
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曾在今年的兩會期間表示,中國廣核集團目前已經實質性進入英國新建核電市場,初步鎖定一個控股項目和一個參股項目,並且成為羅馬尼亞核電項目的選定投資者。
作為中國廣核集團核能發電的全球唯一上市平台,中廣核電力對其控股股東中廣核的核電資產擁有「優先選擇權、優先收購權,優先受讓權」。在此背景下,廣闊的海外核電市場和中國廣核集團在海外的業務進展,讓中廣核電力留給市場巨大的想像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