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谷鷹的創業過程並沒有「放棄」這個詞。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薇 深圳報道)在創業期間,谷鷹、張福基、張詩南想過在香港成立公司,招募人才,但在幾個商業中心區問了辦公樓租金以後,高額的費用直接打消了他們在港啟動創業基地的念頭。
「在香港讀書,讓我們的理念、視野比同齡學生更開闊,讓我們對新事物有更敏銳的觸感,這與香港學校的自由度有關。在內地讀書,學生就是單純的讀書,學校很少給創業的鼓勵,而學生也很本分,大部分只想着考研和考公務員。但在香港,讀書和工作是一起進行的,學生很重視實踐,理財意識也比較強,這些經歷對我們創業的幫助很大。」張福基說,若非在香港讀大學,自己不會那麼早的想要創業,但這份想法想要在香港實踐,卻比登天還難,最終他們只能將目光投向內地。
港生內地創業難享幫扶
張福基坦言,「因為我們在香港讀的本科,學籍在香港,所以內地的教育系統中,找不到我們的個人信息,而香港的創業基地,也不認可香港的學生在內地創業。因此,我們把創業定位在內地市場的特殊情況,使我們不能享受到任何政策福利。」
在張福基看來,香港本地創業空間明顯不足,市場太小,要找到契合度高的業務非常難,且香港學生對內地的了解太少,無論是內地人的消費習慣,還是內地的政策環境,都不能很好適應。因此,即使有香港本地學生想要到內地創業,也下不了決心去探索。「這些都是香港學生創業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