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香港學者
「2015陸家嘴論壇」在上海落幕,論壇指出,上海要加緊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市長楊雄表示,過去的七屆陸家嘴論壇見證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未來的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港滬之間合作與競爭並行的局面已然數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崛起對於香港的挑戰此消彼長。筆者近期聽聞業內相關人士稱,中農工建四大銀行正醞釀總部遷至上海。中央這一舉措將極大加速上海金融國際化進程,一個中國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可能可以兼容。但對於金融作為支柱產業的香港,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中國四大商業銀行是中國銀行業的巨擘,如果總部從北京遷往上海,意味着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步伐加速。其實,在上海建立第二總部早已經開始,2013年,作為首家把第二總部設立在上海的中國銀行,其總部和上海第二總部的職能劃分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參考央行的職能定位,即涉及市場層面的職能將劃歸到籌備中的第二總部來負責,比如金融穩定部門、資金和資產管理部、公開市場操作部門、外匯管理、跨境貿易結算部門等。
具備條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無論是上海市政府,還是銀監會,都希望中國銀行的上海「總部模式」能成為接下來引進第二總部的一個模板。上海銀監局副局長談偉憲早兩年就表示,一些大型銀行準備設立上海總部,而且向銀監會提出了申請,監管部門正在積極醞釀之中。自從2005年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設立之後,當時各大商業銀行幾乎都沒有跟進。而這種格局正在加速改變。2012年,中國銀行和民生銀行先後在滬設立了第二總部。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等也醞釀在滬成立第二總部,招商銀行也有意在滬設立總行級機構。目前,上海已經形成包括像資本、貨幣、外匯、貴金屬、期貨等多種金融要素、多種資本要素,現代的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形成。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也完全具備條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如今,距中央定下2020年上海初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還剩下五年,四大行總部直接遷入上海的消息傳出,意味着北京將開始讓上海向國際金融中心邁進作最後的衝刺。四大行總部遷到上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如虎添翼。特別是在金融創新、推動資本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上海將引領整個金融市場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上海一路擺開邁向國際金融中心的衝鋒陣。年年拔高,躍躍欲試,無論從區位、政策等方面的優勢,上海正步步為營,從地區金融中心,躋身國際金融中心的備戰營。
香港政爭太多讓投資者卻步
四大行總部遷上海,無疑是對香港的挑戰。上海2014年全市GDP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7%。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64.8%。開放型經濟穩步發展,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82億美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490家。相信上海在吸引跨國公司總部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再看香港,經濟增速遞減,通貨膨脹倒是有增無減。香港曾經在吸引跨國公司總部上有壓倒性優勢,近年卻也呈幾何速度遞減。一個在做加法,一個是遞減趨勢,怎麼不讓香港情何以堪?
香港的法治環境一直以來為金融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制度保障,但近期連串的暴力事件「破窗效應」,昔日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保駕護航的社會秩序,大打折扣。違法「佔中」以來,暴力形同瘟疫傳播。本寄希望政改之後能集中精力發展民生,但近日香港不斷再現街頭衝突事件,這樣不理想的社會環境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人民幣國際化層面,上海也是內地六個試點之一,打開境內投資者的換匯上限。這些曾經是香港之於上海的優勢。而如今,上海各項金融政策寬鬆,資本市場開放,香港優勢效應與日遞減。政改被否決,特區政府決定將發展大方向轉向經濟發展、民生建設,首先要鞏固的就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傳統產業的落後,已然敲響警鐘。丟了傳統,創新不能再匱乏。特別是作為支柱的金融產業,不能再繼續沉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上海展翅鷹飛,香港必須打醒精神,盡快利用自身「超級聯繫人」的優勢,奮起直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