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兼首席會長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邀請立法會建制派議員到中聯辦茶敘時,肯定建制派在政改上,始終是在香港特區正確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的重要建設性力量。他又期望,在政改工作已告一段落後,全社會擱下政制爭拗,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張曉明的講話,對於全面評價整個政改的成果,對於應對香港未來新的政經形勢,都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其要點有三:一是肯定建制派在政改上的努力和表現,勉勵建制派揚帆再起,為香港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二是認同政改討論對香港社會有正面意義,有助社會加深認識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方針。三是呼籲社會應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特首梁振英早前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匯報》,公布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諸多舉措,各界應大力支持特首及其團隊致力經濟民生,造福廣大市民。
張曉明在講話時,首先向在此次政改工作中付出艱辛努力,並承受許多壓力的建制派議員表示感謝和慰問。他強調,這次處理行政長官普選問題,是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歷時最長、爭議最多、挑戰最大、難度最高的一項工作。確實,這次政改的難度遠較以往都要高。特首普選涉及香港管治權之爭,反華勢力絕不會放過這次「染指」香港管治權的機會,加上去年爆發大規模的違法「佔領」行動,浪費了大量政改諮詢時間之外,更令激進派成功騎劫了整個反對派陣營,令溫和派難以脫身,最終令一個得到主流民意支持的普選方案被否決,責不在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建制派,而是投下反對票的反對派議員,這個責任必須釐清。
團結一致 重新上路
張曉明肯定建制派議員作為一個整體,自始至終堅定地支持依照香港基本法處理行政長官普選問題,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支持特區政府提出的普選法案,「這些事實不會因為立法會投票表決時出現意外情況而改變。建制派議員始終是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正確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重要建設性力量。」無疑,在政改表決日以及之後發生的連串風波,對建制派陣營以及廣大愛國愛港群眾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但張曉明代表中央充分肯定建制派議員的工作,肯定建制派在政改上的努力,有力地掃除了一些別有用心者故意放出來的各種陰謀之論,誅心之言;粉碎了一些挑撥離間的謠言,勉勵建制派揚帆再起,為他們打氣鼓勁,對於加強建制派團結,具有正面的作用。
事實上,一些別有用心者近日不斷炒作所謂「洩密」事件,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見,就是要分化挑撥建制派的團結,削弱建制派的力量。屆時,他們就可以在議會上繼續狙擊特區政府施政,並且在區議會以及立法會選舉中打擊建制派。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面對反對派愈趨激進的行動,建制派沒有不團結的本錢。現時應該收拾心情,放下爭端,團結一致,重新上路,擔當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重要建設力量。
政改討論讓市民更了解基本法
普選方案被否決,令廣大市民感到失望。但兩年多的政改討論,也不是沒有收穫。正如張曉明指出,政改工作推進的過程,也是對「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進行再學習、再宣傳、再教育的過程。這次普選方案被否決,凸顯過去的基本法教育存在不足,一些人對基本法了解不深,對於「一國兩制」的認識有偏差,並未清楚中央在香港普選問題上的憲制地位,因而衍生出各種問題,容易被別有用心者煽動利用。去年79日的「佔領」便是最明顯例子。這場政改大討論讓社會了解中央在政制問題上的原則底線:基本法外不能另搞一套、人大決定不能撼動、國家安全無從妥協、愛國愛港是絕對標準。這些都藉着政改討論深入市民腦海,為未來再重啟政改,打下了基礎。但同時,特區政府和建制派也應將宣傳基本法作為未來的工作重點,讓市民了解到香港的憲制地位,這樣很多誤解自然可以消除。
張曉明特別提到,政改工作已告一段落,香港各界人士普遍呼籲全社會擱下政制爭拗,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這是香港全體市民的根本福祉所在,是民意民心所向,也是中央政府的殷切期望。這其實也是社會各界的期望。香港過去多年陷入無止境的政治爭拗之中,嚴重蠶食了競爭力。在回歸時,香港的GDP總量是內地的18%,人均GDP是澳門的兩倍。但到了2013年,香港的GDP總量已跌至不足內地3%;如今澳門的人均GDP更是香港的3倍。香港GDP17年來累積的增幅不到4成。當中,香港政治風波不斷,政府施政動輒得咎,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和機遇,正是癥結之一。
梁振英勇於任事敢於擔當各界理應大力支持
現在普選方案被否決未嘗不是一個讓香港擺脫政爭的機會。特首梁振英日前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匯報》,涉及到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諸多內容。《施政匯報》清晰反映了梁振英「700萬人是一家,要齊心要努力」的施政信念,在市民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上,梁振英以務實為民的態度,貫徹「穩中求變」理念,迎難而上,勇於任事,敢於擔當,處理各種積存多年的經濟民生問題,大手筆地推出多項利民生振經濟措施。面對未來外圍經濟不明朗的挑戰,社會各界更應繼續支持梁振英及其執政團隊依法施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香港創造更光明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