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靖雅
香港大學匿名捐款風波爆發至今已經半年有多,身為港大法律學院副教授的「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是當中的主角,根據傳媒報道,他對匿名捐款的態度,由最初的迴避曖昧,到如今否認匿名捐款有違香港大學的指引,都令人對這種所謂學者之流,感到遺憾。
香港人常說:「做得出,唔怕認」,「真金不怕洪爐火」,作為一位法律系的學者,更是為人師表的教授,卻未能清楚解釋匿名捐款來源,實在令人失望。先不問一位學者以此種行徑處理捐款是否有損其本人的學者身份,從整個事件對學院的專業資格之影響,對世界級一流大學金漆招牌的質疑。作為高等學府的授業者,這種做法又是否恰當?實在令人慨歎:政治與金錢之間,潛藏着無數不可告人的秘密。
港大校委會日前公開了有關捐款事件的調查報告及相關文件,披露了在風波之中,包括港大校長室和傳訊及公共事務處曾收到超過3600封電郵,當中97%是投訴戴耀廷。由此可見,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是明理的,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大家都看到:一些披着學者外衣的政治人物,平時棲身象牙塔,穩坐尊貴的學者席位,暗中卻為掀起政爭推波助瀾,甚至為了謀取政治利益,乘事而起。就如去年的「佔中」,不少青少年受鼓動下走進違法暴力衝擊的歧途,戴耀廷正正走到「佔中」的最前線,曾經身處主導的位置。在這些狂轟亂炸式的政治運動,戴耀廷頂着「民主」和「學者」的光環,全力投入「佔領行動」,身為法律學者,卻知法犯法,帶領青少年以違法手段來爭取「民主」,動搖香港法治根基,這合理嗎?任職於大學的學者,受聘於大學,其實賺的是公帑,受僱於市民,卻以學者的身份去推銷、參與搞亂香港的政治運動,這對得起市民嗎?
法律講求證據,講求事實,為真相發聲,傳媒揭發戴耀廷於2013年5月及2014年2月以中間人身份,向港大人文學院、法律學院及民意研究計劃轉交4筆合共145萬元的匿名捐款,事件涉嫌違反捐款指引,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紛紛要求港大徹查事件,追究有關人士的責任。近日,港大審核委員會點名批評戴耀廷、陳文敏及鍾庭耀三人均「做法不符合預期標準」。
香港人千萬不要小看這種匿名捐款,這可說是政治勢力入侵大學之門的第一塊敲門磚,不追究不解釋的話,日後不同的政治勢力,都可以藉由捐款之名進入大學,利用高等院校的學術光環達到不同的政治目的,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這次「匿名捐款」背後有何玄機,有關責任人該負何責任,港大仍未作出交代。希望港大不要「放生」有關人士,讓亂港者毫無代價、逍遙法外,給香港留下無窮後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