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和樓市是否有必然關係,業界對此眾說紛紜,然而回顧近廿年歷史,環球股市翻雲覆雨之時,樓市往往難以獨善其身,直教不少業主及投資者對股市起戒心。
97金融風暴 樓價6年瀉7成
事實上,本港自開埠以來已經歷多次不同程度的股災,令港人將股災與樓災深刻地連結在一起的,要數回歸後不久出現的亞洲金融風暴。當年金融大鱷索羅斯瞄準東南亞地區包括香港,藉狙擊其疲弱的貨幣使其貶值從而獲取暴利,迫使特區政府出招反擊,將隔夜拆息一度挾高至300厘,大幅提高國際炒家在港的借貸成本,使狙擊貨幣的招數難以照辦煮碗,並斥千億元入市買股票托市,終將大鱷擊退。
大鱷雖逃,但香港也付出沉重代價,回歸之年炒風正盛,不少股民藉借「孖展」炒股,以及將物業多番加按並再置業,務求在短炒圖利。拆息飆升意味着借孖展股民的成本暴增,利息難以覆蓋所得,遂紛紛離場,股市應聲插水,恒指當年由16,820點高位一度插水至8,000餘點水平;而在物業市場,多番加按的業主亦因拆息飆升令供樓成本失算,再加上後來整體經濟萎縮,高峰期逾10萬單位淪為負資產,樓價由高位拾級而下,一直跌到2003年,其間樓價累跌七成。
08金融海嘯 樓價一年急跌15%
而繼97金融風暴後,樓價另一較深刻的「跳崖」時刻,發生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美國次按危機及雷曼兄弟倒閉釀成金融系統風險,多間機構宣告破產,信貸危機頓時火燒連環船,殃及半個地球外的香港,恒指錄得單日跌逾2,000點,一度創單日最大跌幅。股災的負財富效應再度引發本港樓價下跌達3個月之久。當年全年樓價指數CCL累積跌幅為15.2%,年底報56點水平,是2000年按年跌17.6%後8年以來最大的跌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