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佔領」行動後,喚醒社會各界對青年聲音的重視。政黨提倡年輕化,從地區事務層面到議會,青年人多了參政機會。從政的青年領袖,究竟應具備甚麼條件?
青年是社會的重要資產,青年議政論政,不應空談理念和理想,應該學習如何改善民生。有了民生,才有民心,先可得到公眾的認同和讚許。青年可通過加入政黨和青年組織發掘才能和專長,經過漫長的時間訓練以至磨練,甚至經歷過挫敗和困難,培養個人責任感和承擔。
應學會忍耐 聽多方意見
有些青年不滿社會現狀,以抗壓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甚至焚燒基本法,阻礙大學校長就職,甚至破壞「一國兩制」的法治精神,這些行為只有增加社會不滿的氛圍及對立。青年除了學習批判性思考外,應學會忍耐和聆聽多方面意見,爭取學習政策研究,規劃香港未來藍圖以協助政府施政,打破目前的困局。
青年參政是為了理想,當理想要走向實踐,再向深層次思考問題時,青年應領悟到參政議政並不單是為了個人理想,而是為700多萬人謀福祉,維持社會和諧,應是青年領袖的義務和承擔。■張思穎 青年民建聯副主席兼民政事務副發言人
註: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