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撒拉族姑娘韓霞。實習記者李磊 攝
義講白駝傳奇 守望民族根脈
每天清晨,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冬冷暑熱,居於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撒拉族姑娘韓霞總會早早來到位於縣城邊上的「駱駝泉」,潔面拂衣,靜靜地面泉而坐。對她而言,以最佳狀態為每一位慕名而來的遊客講好那個「白駱駝」的故事,便是她最大心願。白駱駝,對於循化撒拉族民眾來說無異於「神獸」。距今800多年前,正是一隻白駱駝引領着他們的先祖,從遙遠的今土庫曼斯坦一路遷徙至此。這隻白駱駝以臥化成石、感化成泉的神奇,將這支隊伍永遠留在中華大地,並繁衍出新民族-撒拉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張仕珍 青海循化報道
在韓霞工作的「駱駝泉」旁邊,有一座高聳入雲、被撒拉族稱為「祖寺」的街子清真大寺。尕勒莽和阿合莽兩兄弟的墓塚靜靜地在寺外相對而立,墓塚頂上兩棵大樹猶如兩條盤龍,相互纏繞守護着這片土地,兄弟二人就是牽着白駱駝來到循化的撒拉族先祖。
祖先土庫曼人 東遷尋安居地
相傳,800多年前元朝時期,世居今土庫曼斯坦的尕勒莽和阿合莽分別掌管政治和宗教,在族人中享有極高的威望。當地國王擔心他們威脅自己的統治,便百般排擠二人。心灰意冷的尕勒莽和阿合莽帶領部落170戶族人,從土庫曼斯坦馬雷出發,沿着絲綢之路向東遷徙,希望尋求一處安身之地。
經歷17個月長途跋涉,這支龐大的隊伍來到中國青海循化縣。當天做完最後一次禮拜後,眾人決定留宿。領頭的白駱駝晚上突然走失,所有人急壞了,因為牠不僅馱着取自家鄉的一袋故土和一壺鄉水,還有一本珍貴的《古蘭經》手抄本。族人徹夜尋找不果,翌日清晨,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突然發現,在面前的平地上,白駱駝已化身為一尊面西而卧的白玉石,一汪清泉從其下汩汩而出,駝背上的水土和《古蘭經》完好無損。
白駝啟示「到家」 繁衍成撒拉族
面對此情此景,尕勒莽和阿合莽突然像領悟到什麼,趕緊上前取下水土,同腳下的黃土和泉水融合,兩者味道出奇一致。再環望四周,山巒和樹木與家鄉一模一樣,所有人都有了一種到「家」的感覺。於是,這支隊伍從此便在「駱駝泉」旁定居下來,逐漸與當地人融合,繁衍形成了撒拉族,至今族群已有近10萬人。
在韓霞的記憶中,老輩們每每講起駝隊到達循化這段故事時,總會下意識的向西方看一眼,言語也會變得肅重,彷彿那支由白駱駝打頭的駝隊,隨時會繞過西邊的山樑,叮叮噹噹地向他們走來。
韓霞的正職是在循化縣旅遊局工作。為了讓更多遊人了解撒拉族起源,韓霞和她的同事便作義務講解。雖然這個故事已經講了無數遍,但每次講到動情之處,韓霞總會感覺自己彷彿化身為當年駝隊中的一員,與自己的先祖融為一體。
通婚要求歸信 兩地風俗一致
和韓霞一樣,街子清真大寺阿訇韓進文也對「駱駝泉」充滿感情。
很多第一次見到韓進文的人,總會將他誤認為是外國人,大眼睛、高鼻樑、大鬍子,典型的中亞人長相。韓進文認為,撒拉族人的長相在很大程度上遺傳了土庫曼人的相貌特徵,這可能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撒拉人的祖先到達循化後,對外通婚時,無論男女都會堅決要求對方遵從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和族群血統的穩定,使撒拉族從語言、文化、習俗、長相等方面全面繼承了土庫曼先祖的特點。走在循化縣,隨處可見極具伊斯蘭特色的大小清真寺。建築風格更是中西(西域)結合,各式精美雕花令人讚不絕口。
隨着絲綢之路的復興,循化和土庫曼斯坦馬雷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多。讓韓進文最為感動的是,不管是撒拉人去馬雷,還是土庫曼斯坦人來循化,相似的語言、相似的長相、一樣的信仰、一樣的風俗,讓他們之間沒有半點隔閡,無論到任何一方,都有一種「家」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