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來可能實施廢物收費,分類回收便成了市民減少廢物的必要渠道,但香港的住宅大廈,尤其是舊式單棟建築,面積較小,恐難以擺放回收設施。黃天祥認為,香港可參照外國做法,在各區設分類站,並在不同日子進行不同回收,如周一回收廚餘,周二回收紙張,周三則是塑膠。地球之友社區及企業伙伴總監劉祉鋒及高級社區教育經理鄭茹蕙也建議,在各屋苑及各區增設更多不同種類的回收筒,包括電池、光管、電燈泡等。
多倫多減廢 增膠袋回收種類
加拿大多倫多近月多管齊下鼓勵市民減少廢物,除了大增垃圾徵費,還自6月1日起擴大廢物回收桶「藍桶」(Blue bin)的回收種類,包括10種塑膠薄膜膠袋,如牛奶袋、麵包食品袋、新鮮或冷凍食品袋、乾洗袋、報紙或傳單袋、衛生用品外層包裝等。另有住宅大樓自發減少垃圾桶數目,由24個大減至1個,每戶每月垃圾費因此減少100加元(約612港元)。
「港宜落實生產者責任制」
劉祉鋒及鄭茹蕙認為,香港政府目前的環保政策有清晰的路線圖,例如當局推動廢物收費,這無疑是一種經濟誘因,使市民設法減廢。另應致力發展回收產業,把上述垃圾轉化成如鋁罐般有價值的物品,以吸引企業回收。他們還呼籲實施生產者責任制,減少各類產品用後衍生的廢料。
鄭茹蕙表示,科技發展對環保起了積極作用。無論中國內地、韓國及日本等,都研發了不少環保新技術。在大眾層面,facebook等社交網站成為買賣二手物品的交易平台。不過劉祉鋒認為,香港作為消費型社會,必須反思是否出現過度消費,並認為可透過教育來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