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適逢東江水輸港半世紀,超過300名青年前往東江水源頭的廣東河源市,了解香港今天享有源源不絕的食水是得來不易的。 記者翁麗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適逢東江水輸港半世紀,工聯會上周末舉行「飲水思源.紀念東江水供港50周年-青年義工攜手行」活動,超過300名青年前往東江水源頭的廣東河源市,了解香港今天享有源源不絕的食水是得來不易的。有隨團的青年為遠洋船員,他表示,工作需要停泊多個國家,曾遇過有印度小朋友乞求船員給予乾淨食水,對於香港能享有乾淨食水而感恩。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表示,希望香港青年銘記「飲水不忘掘井人」。
工聯會舉辦的「飲水思源」活動為期兩日一夜,上周六於屯門深培中學舉行啟動禮,邀請中聯辦秘書長許東、中聯辦社工部副部長李運福,及署理發展局局長馬紹祥出席,為活動揭開序幕。參加青年帶同卡通水滴公仔「東仔」,寓意回到故鄉廣東河源市,探望東江水母親。
一行人從屯門經深圳灣過關,乘坐近4個小時的車程抵達河源市。當晚河源市政府設聯歡晚宴招待工聯會一眾團員。為了促進兩地青年的認識,兩地分別派出代表於聯歡晚會表演唱及跳舞助興。河源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麗萍於晚宴致辭表示,希望廣大香港義工青年借慶祝東深供水工程投入使用50周年來河源參觀之際,多關注河源的經濟社會發展,讓香港人民更多地了解河源人民為保護東江水作出的貢獻。
尋找香港水源 緬懷工運前輩
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表示,今次「飲水思源」之旅,主要希望與大家一起尋找香港水源的故鄉,從根源上認識香港今日享有充足食水供應的由來和一段珍貴歷史。他指,上一輩常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缺水情況嚴重至每四天才供水一次,此情此景今天難以想像。他希望青年銘記「飲水不忘掘井人」,了解工聯會前輩如楊光及陳耀材等人,昔日為了爭取東江水付出的巨大努力。
吳秋北稱,由於香港於1962年底遭逢自1884年以來少見的嚴重乾旱,導致多個行業停工減產,工聯會於翌年連同中華總商會向廣東省政府求助,最終促成東江--深圳供水工程落成,但過程面對不少挑戰。
吳秋北引用當年的報道,解釋當時建成全長83公里的輸水線,需要面對的挑戰及風險,指工程建設者經常都必須在水下5公尺到10公尺的艱苦條件下進行勞動,其間遇到了5次强颱風的襲擊,經受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考驗。他最後感謝河源市人民長期為着保持東江水免受污染而犧牲自己市縣一帶經濟高速發展的機會。
工聯立碑銘感東江水之情
工聯會於周日抵達本港食水來源的河源萬綠湖,乘船到龍鳳島上立下碑石,碑石寫上「青年心 萬綠情」,代表年輕人對東江水的情誼銘感於心。一行人又親手種下數十棵櫻花樹,象徵香港青年對東江水的感恩之情深種在萬綠湖畔,期望日後長成櫻樹林蔭,延綿不息。
今年26歲的譚浩峰是一名遠洋船員,有7年的行船經驗,由於貨船的食水有限,遇到極端情況時,船上亦會實行制水,故此相當感恩香港扭開水喉就有乾淨食水。他說,曾經去過孟加拉、印度,當地人的食水質素參差,水顏色甚至是紅啡色,「自己不會喝,連接觸都不想,但卻是別人飲用的水。」他說透過今次的旅程,對香港的水來源多了認識,亦會更珍惜水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