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櫻
當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父親正在看八點檔的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劇中有沒有「褲襠裡掏出手榴彈」的場景,我不知道;我聽到一句鏗鏘有力的台詞:「真正的中國人是有脊樑骨的!」「中國人」、「脊樑」,這兩個詞,很容易引發國人的情感共鳴,熱血沸騰。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說到「脊樑」,我會立馬想起魯迅先生的這句名言。今年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反映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圍繞開展的相關活動,層出不窮,連我們小區裡的大爺大媽也忙着準備參加紅歌比賽。在今天,緬懷先烈,追憶過往,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常常想,那些稚嫩的孩子,佩戴着紅領巾,向他們說起當年炮火硝煙中英勇殺敵的故事,他們能夠懂得多少?鋪天蓋地的愛國字眼,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能夠砸出多少漣漪?
爺爺在世的時候,經常說:「你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體會不到......」他不再往下說。體會不到戰死沙場的光榮,還是體會不到革命年代的犧牲精神?我暗自想道。是的,今天,我們仍舊需要抗戰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哪裡?如果不能夠深入理解,就容易淪為形式主義,對歷史造成褻瀆。
作為八十後,我對抗戰所經歷的苦難與輝煌難以感同身受,但是,重溫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後,我收穫到一種精神力量,看到什麼是氣節,什麼是尊嚴,那種正義的價值觀根植在我的心底,靈魂得到淨化與升華。老捨先生沒有直接展示抗日戰爭的宏大場面,而是以北京小羊圈胡同為切入點,再現了淪陷區一群底層勞動者的命運起伏,以祁家四代人的生活為主線,通過對人物的形象描繪,凸顯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劇烈鬥爭。小說中的瑞宣與瑞豐夫婦形成鮮明的對比。瑞宣對弟弟說過:「聽我的話,帶着弟妹逃走,做一個清清白白的人!」弟弟聽不進去。
面對嚴峻的抗戰局勢,瑞宣很想像老三那樣逃走,奔赴前線,然而,他又不能撇下一家老小,內心糾結萬分:「沒有四世同堂的鎖鐐,他必會把他的那一點點血灑在最偉大的時代中,夠多麼體面呢?可是,人事不是想像的產物;骨肉之情是最無情的鎖鏈,把大家緊緊的穿在同一的命運上。」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前線殺敵,後方的精神支持也是無比重要。冠曉荷與大赤包討好日本人,瑞豐兩口子膽小怕事,貪圖享樂,沒有國難當頭的大局與擔當,在瑞宣眼中,他們活得沒有骨氣。反而是錢詩人、李四爺、拉洋車的小崔、剃頭匠孫七、馬老太太、踩高蹺的劉師傅等,讓他很是佩服。
何為堅韌?祁老爺不過八十大壽,只想着用破缸頂着自家大門,面對手槍挺起了瘦弱的脊樑。何為勇敢?李四爺為鄰居們做了數不清的好事,日本兵抽了他兩嘴巴,他舉起拳頭,壯烈犧牲。何為尊嚴?天祐被戴上「奸商」的牌子遊街,「他挨了打,他什麼也不是了,而是那麼立着的一塊肉」,他跳河自盡,為了保全人格。何為真情?小崔被砍頭,孫七去送葬,說道:「小崔是咱們的朋友,動心!」何為立場?孫七被拉去消毒活埋,他不願與漢奸冠曉荷為伍,使出全身力氣親手把他埋在土裡,然後自己跳進坑裡,一聲不吭。何為清白?農民常二爺進城買藥,因為拿着法幣被日本人在城門洞罰跪,回家後絕食而亡,臨終遺言只有兩個字:「報仇。」何為堅守?錢夫人病逝前,將錢詩人的鎮宅之寶兩張畫作,放進了兒子的棺材裡,其一片苦心令人動容。
有兩個細節令我記憶深刻。錢詩人的兒子遭遇劫難,他也被捕入獄,一家人非常不幸。為了給錢詩人治病,瑞宣當掉皮袍,寧可寒冬挨凍。他覺得,對父母盡責多少有一點勉強,對錢詩人沒有。這是超越個人,上升到民族高度的愛國情感,也讓人看到人性的光芒。日本投降後,小妞子餓死,祁老人抱着死去的妞妞找日本人算賬,遇到了胡同1號的日本老太婆,復仇的心理爆發,圍住了她,她溫順而坦然地低下了頭。此時,瑞宣趕過來,一腳插到了爺爺和老太婆之間,他把憤怒的爺爺安撫回家,然後,對街坊們說,「她這個日本老太婆,是咱們的朋友。」簡單的一句話,觸動了大家的仁愛之心,超越國家,走向博愛,彰顯人道主義與國際情懷。
舒乙先生說過:「生命總是延續的,是進步,是活在今天而關切着明後天的人類福利。」生命的延續靠接班人,孩子的表現,更是叫人感動。韻梅受了委屈,掉淚,小順兒故意躲開,「大人的淚是不喜歡教小孩子看見的。媽媽的淚不是每每落在廚房的爐子上嗎?」妞子臨死前,「她的眼睛亮了起來,彷彿她要唱歌--要讚美生活!」這就是希望,這就是光明:黑暗中的一抹光亮,也是磷火。
今天,我們談論愛國,回顧抗戰,常常空洞而膚淺。因為精神的空虛,底線的失守,信任的危機,利益的爭奪,太多的喧囂淹沒了骨子裡的持守,價值扭曲,失去了精神的重心。這不是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所存在的一種病症。若「愛國」只剩下了主義,這究竟是誰的悲哀?我認為,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國人的覺醒,培養敬畏,重塑道德,能夠擔當,提高修養。
今天,誰是中國的脊樑?
先要擺正位置,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國,才能夠成長為國家的脊樑。我們太渴望成功,太急於速成,這是最要命的問題;因此,不要急着成為脊樑,或是高喊口號為國爭光,讓國足衝向世界,或是搖旗吶喊為國請命,帶病工作鞠躬盡瘁;而是,反思,覺醒,看到自己的不足,直面自身的弱點,包括人性的弱點與個人的短板。
正如林語堂先生曾說過的:「我甚能坦白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於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惱紛擾,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於他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
主持人白巖松的觀點,我很是認同:「哪怕對方只剩下一個優點,咱們也要把他拿過來再說。雖然在行動上,是看日本,看美國,實質上,是看中國,看我們未來的路。」
固然,日本侵略者的恐怖暴行不能忘記,但是,在梳理與回顧的過程中,應保持理性,痛心反思。
從「七七」事變爆發,到侵佔台灣、東北、熱河、華北等地區,日軍肆虐吞噬,無視國際公約,大開殺戒,燒殺掠奪,導致傷亡慘重。革命軍忍痛割讓,為了保存實力,而日軍恰恰是抓住了我們的軟肋,才會無比囂張。可見,持久抗戰、堅定信念是多麼的重要。
在今天,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心存敬畏,懂得感恩。這就是最好的繼承與弘揚,也是我們長骨頭、補鈣質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