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奕霞、實習記者 秦帥)日前,在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著名的瑞典史學家、國際史學會財務總監司庫勞倫·蒂索教授向記者表示西方學者多受制於語言障礙,無法對中國歷史做出更全面的評價,因此他期待中國史學家可以用外文發表學術成果。
「自己漢語太差,所以時常告訴自己的孩子們一定要學好中文才行。」勞倫·蒂索教授坦言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時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語言不通。礙於語言的限制,許多歷史學家都是通過西方人編寫的材料去研究中國,不太清楚中國的歷史學家是如何解讀本國的歷史。因此,在很多歷史觀點上就會偏頗、不全面。即使是像彭慕蘭先生那樣的著名漢學家也無法擺脫西方視角的限制。他表示非常希望中國歷史學家可以有一天用英文或者法文發表其歷史研究成果,這對形成一個全面的史學觀點是十分必要的。他說「歷史不是醫藥學,不需要一一對應的照方抓藥,而是需要多個觀點的碰撞與融合。」
融合比批判重要的歷史學
多種觀點的碰撞意味着不同時空的人對同一歷史問題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解讀,因而也就帶來了人們對於歷史客觀性存在與否的質疑。對此,蒂索教授表示,歷史的發展是非線性的,由於史實材料來源的複雜性,同一歷史現象可以向人們傳達不同的觀點,這是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的正常現象。但與此相比,更為重要的不是觀點正誤的爭論,而是所有的觀點都有機會得到平等的展現,融合比評判更重要。
蒂索教授以自己此次的親身經歷舉例,「我的一個同事對中國一直存有一黨專政的非民主國家的刻板印象,故而不願來中國。我現在可以通過自己這幾天的親身感受告訴他,他的這個決定是多麼的不明智。中國是擁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而瑞典只有800多萬的人口的小國,兩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只要去嘗試參與,去理解對方就可以和諧的共存下去。」
二戰應始於1937年
另一位法國著名二戰史學家、國際史學會秘書長羅比特·弗蘭克教授在第22屆國際史學大會的群訪中闡述了他對二戰與中國問題的一系列看法。與大多數的歐洲史學家的觀點不同,弗蘭克認為二戰應從標誌全面侵華戰爭的1937年算起,而非德國「閃擊」波蘭的1939年。
弗蘭克先生用全球視野去審視二戰,他認為中國戰場作為二戰戰場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不能被忽視的。因此,盧溝橋事件不僅標誌着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更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對於二戰的貢獻巨大而艱難
弗蘭克先生表示中國作為二戰的第一個受害國家,對於二戰最終的勝利的貢獻是「巨大而艱難」的。所以早在1945年美國的總統羅斯福提出建立聯合國的主張時,中國就先於法國包括在4個常務理事國之中,從這一點足以看出來世界對中國二戰地位的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