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中出)於8月25日假灣仔會展中心舉辦「一帶一路 香港機遇」論壇,特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和中聯辦副主任仇鴻蒞臨主禮。論壇主講嘉賓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佟曉玲,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APEC商貿諮詢理事會中國香港代表蔡冠深,分別從專家角度、外交角度、商界角度探討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角色和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沈清麗、陳文華■攝影 曾慶威
曾俊華:港應擔當引領角色
曾俊華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中央政府去年開始落實「一帶一路」構想後,倡議開辦「亞投行」及成立「絲路基金」,代表金融業將為「一帶一路」戰略擔當引領角色。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相信在「一帶一路」戰略實踐過程中,能夠在不同環節中擔當引領角色,為國家「帶路」。
他指出,香港作為一個細小和外向型經濟體,單靠香港本地700萬人的市場,不足以承載目前的經濟規模。長久以來,香港都是吃「四方飯」,通過開發海外新市場,推動經濟增長。「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目前的情況,和改革開放前的深圳和華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它們很可能就是香港未來30年甚至50年的主要經濟增長點所在。
曾俊華強調,香港的優勢建立於完善、公平和高效的市場制度,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時,繼續維持香港作為公平和高效的營商平台,是成敗的關鍵。特區政府繼續秉持一視同仁、重視法律和程序規範等基本的原則,重視過程以及每一個執行細節,才有機會得到可持續的成果。
張學修:各界團結 發展經濟
中出會長張學修表示,「一帶一路」是國家的偉大戰略,也是香港未來30年至50年的發展重點。中出作為本港5大商會之一,舉辦是次論壇,冀為香港經濟發展拋磚引玉,建言獻策。他強調「有經濟、有民生,先至有政治」,只有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才能為民生和社會發展提供堅強基礎。
他指香港近年為政治議題困擾,不能聚力經濟民生發展,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受到香港各界的普遍認同和接受,不同政黨及團體都認可「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巨大機遇,希望以「一帶一路」共識為基礎,停止爭拗,凝聚各界力量,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民生,將香港由「政治之都」轉變為「經濟之都」。他續指中出會為「一帶一路」繼續發聲,進一步明確「一帶一路」中香港的機遇所在,為香港商界、業界提供啟示,推動「一帶一路」在香港的進一步開展。
論壇3位主講嘉賓圍繞論壇主題,從不同角度講解「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分析「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和香港帶來的機遇,重點探討香港如何從中找到機遇,發揮優勢,促進自身經濟發展。
此次論壇吸引了約650人參加,中聯辦領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各國領事館代表、各友好社團首長及多位政商界精英也是座上嘉賓。出席嘉賓還有中出副會長陳勁、孔令文、梁日昌、林龍安、余桂珍,榮譽會長莊成鑫、吳連烽、李歡和李宗德。論壇成功舉辦,有賴籌委會歐陽雄萬主席、陳玉仁執行主席、周浩鼎副主席兼秘書長和韓兵副主席等。
李偉:秉持包容開放理念 積極拓展合作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於論壇上,以「秉持包容開放理念,積極拓展合作空間」為題作主題演講,探討在「一帶一路」的推進建設過程中,香港所面臨的機遇。
李偉針對「一帶一路」總結自己的四點看法。首先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合作的必要性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增強,合作機會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共建「一帶一路」,正是因應這一時代發展的趨勢而提出。李偉舉例2014年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額的變化,強調各經濟體休戚相關、榮損與共的世界大形勢。隨着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只有加強政策溝通,開展更為廣泛深度的合作,世界經濟才有可能以較小的成本、較快地走向新的繁榮。
其次是與現有的區域合作框架相比,「一帶一路」是開放度更高、包容性更強的跨國區域性合作戰略。「一帶一路」突破地域限制,以開放、包容的原則,倡導相關國家平等參與,無門檻、無限制、無前提條件和硬性要求,體現機會平等、國家平等的理念,實現共同繁榮。
再次是「一帶一路」合作領域廣泛,各國既可基於現存的經濟互補性特色展開密切合作,也可在未來發展中進一步開拓合作空間。中國在高鐵、核電、工程機械領域具有明顯優勢,俄羅斯在航空、航天領域佔有優勢,印度在服務外包、軟件產業領域,新加坡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優勢明顯,西方發達國家在技術、生態等領域較為領先。各國的合作需求強烈,在不同領域取長補短、實現共贏。
最後是強調共建「一帶一路」,共享發展機會,需要有關各國從人類有序發展的需要出發,摒棄狹隘利益,持久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需要各國誠意構建國家夥伴關係,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積極、務實、有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戰略的思維、真誠的態度長期合作。
他指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應擴大各國利益交界,覆蓋更為遼闊的利益訴求,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充分釋放發展中的智慧、能量和潛力,促進區域和全球經濟更快發展,創造更多、更豐富發展成果。
佟曉玲:「一帶一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生動實踐
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佟曉玲在論壇上,從外交角度詳盡解讀「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和世界意義、「一帶一路」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她強調,「一帶一路」不僅是沿線國家的機遇,也是香港的機遇。香港自身具有獨特優勢,包括制度優勢、專業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人文優勢,完全可以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佟曉玲指出,「一帶一路」的時代意義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一帶一路」是中國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的需要,也為沿線國家帶來了共同發展的機遇;二是「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區域一體化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有益探索;三是「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也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
佟曉玲稱,「一帶一路」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一帶一路」與我國長期堅持的和平發展道路一脈相承;「一帶一路」生動體現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一帶一路」積極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一帶一路」貫穿正確義利觀,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至最高水平。
談及「一帶一路」與香港發展,佟曉玲指,一是制度優勢,香港擁有「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是內地與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人」;二是專業優勢,即是香港三大中心的高端服務優勢;三是區域優勢,香港是亞洲主要的航空和航運中心,全球半數人口在幾個小時航程內即可抵港。香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可成為聯繫中國與東盟的重要支點;四是人才優勢,可以與內地企業合作,發揮人才作用,合作開拓國際市場;五是人文優勢,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之地,具備兼容並蓄的文化優勢,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傳播、互鑒的橋樑和紐帶。尤其是香港在東南亞地區人脈廣泛,可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人文合作。
佟曉玲說,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把助力香港參與「一帶一路」作為外交惠港的重要工作,將繼續支持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一國兩制」的順利實施和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蔡冠深:五通為軸 發揮香港貢獻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APEC商貿諮詢理事會中國香港代表蔡冠深,作為香港商界傑出領袖,在中出「一帶一路 香港機遇」論壇上,以「五通為軸發揮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貢獻」為題,指香港可以藉着「一帶一路」的重點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把握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無數機遇。
蔡冠深就「五通」展開論述:一是政策溝通,香港特區政府以及各個商會、民間團體、智庫以至企業、大專院校,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絡。特區政府可以持續推動高層官員和組織重量級的工商界人士互訪,商談自貿協定以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並配合國家的戰略,為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商務合作提供保障及便利。
二是貿易暢通,「一帶一路」其中一個合作重點,就是促進沿線國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視窗」的建設。香港特區政府正在積極研究將政府的電子貿易服務,發展成貿易單一視窗,以一站式的方法處理各種出入口貿易所需文件,方便清關報關。香港在這方面的嘗試,完全可以作為國家的試點,也可能更加容易為其他國家所接納、推廣。
三是設施聯通,香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航運樞紐之一,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我們和4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空運貨物往來。這一強大的優勢應當逐步擴散到珠三角其他機場。香港機管局應當跟珠三角各大機場一起,在各自政府的主導下,加強合作,通過彼此資源優勢互補,為整個華南地區建立一個規模和承載能力強大、令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人流、物流往來更加便捷的空中門戶。
四是資金融通,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香港擁有大量金融、會計、法律等專業領域的人才,更擁有資金流通自由、資本市場高效和跨國銀行網絡完善、法律體系完備和低稅率及簡單稅制等優勢,能夠提供各種類型的金融服務。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提出,希望能在香港設立「亞投行」的分支機構,一旦實現,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必將進一步提升。
五是民心相通,「中華文化走出去」已成為國家的重大決策,香港能夠繼續在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融合的進程中發揮作用。香港的各種商會、宗親社團、非政府組織,以至許多大型跨國企業領袖,不少來自東南亞,可成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與世界融合的橋樑。另外,旅遊也是民心相通的渠道,日後我們可以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遊產品,促進這些國家與我們的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