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湖南懷化中方縣,地處面向滇黔門戶、全楚咽喉,位居雪峰山下,所轄地域形似如意,沅水、舞水兩大水系穿境而過。因交通優勢明顯,宋朝以前曾在舞水河畔的荊坪築城,又因其處於黔城、芷江、瀘陽三個驛站的中心,故設中方驛而得名。
從長沙乘坐高鐵到懷化南站約一個半小時,再乘車不足二十分鐘便到了以環境優美、生態宜居著稱的中方縣城。來到中方,當然要去藏在深山的「中國南方葡萄溝」摘葡萄、賞美景,而早已聞名遐邇的荊坪古村、中方斗笠、鐵坡梯田等景點也不容錯過。■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錦屏 通訊員 楊捷靈、楚雯、楊文
「南方葡萄溝」的葡萄熟了
「南方葡萄溝」的刺葡萄熟得晚一些。初秋時節,與新疆吐魯番葡萄溝齊名的「中國南方葡萄溝」--中方桐木鎮大松坡村,當地獨特的野生刺葡萄到了收穫的季節。
「湘珍珠」刺葡萄碧葉連天
「南方葡萄溝」位於位於雪峰山下、舞水河畔,兩邊青山相夾,溝裡碧葉連天,舉目四望,刺葡萄園覆蓋了整個山谷,儼然一片望不到盡頭的「葡萄海洋」,晶瑩欲滴的「湘珍珠」讓每一個遊人唾津潛溢。
據專家論證,「湘珍珠」刺葡萄是唯一既可鮮食又可釀酒的純中國血統的野生刺葡萄,因枝條長刺、主產湘西、形似珍珠被人們稱為「湘珍珠」刺葡萄。如今,歷經400多年的馴化種植,在中方縣桐木鎮大松坡村形成規模,2013年7月「湘珍珠」刺葡萄獲批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大松坡村更被袁隆平院士譽為「中國南方葡萄溝」,並欣然題名。
走進葡萄園,一座青色亭閣隱藏在茂盛的葡萄藤中,連接着一條長長的走廊,一直延伸出去,融入進了整個葡萄園、整個葡萄溝,幽靜的見不到盡頭,唯有兩旁的深紫葡萄,散發着果實成熟的芬芳,讓人心神俱醉。
穿過長廊,沿着道路的小溪,一直向上追溯,一片碧綠的湖水映入眼簾,站立在水壩之上,近看碧波蕩漾,遠眺山舞綠浪,那連接到山頂天際的葡萄園簇擁着一座座漂亮的農家院落,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恍若仙境。
神奇的「百年老藤」
一排木頭走廊把我們引向了半山腰的「百年老藤」農家樂,在這裡我們見到了神奇「百年老藤」。只見一株粗壯的葡萄藤主幹撐起寬廣的枝條,將半幅山坡以及整個農家院落都籠罩在藤蔓之下,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粒粒晶瑩剔透、鮮美誘人。
百年老藤的主人姓梁,老梁告訴我們,整株百年老藤覆蓋面積達400平方米以上,樹齡已有120餘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最大的刺葡萄藤」。老梁還介紹,一般來說葡萄藤生長20年以後,產量便會開始減少,而這株百年老藤的年產量現在仍能達到6000斤,被葡萄專家稱之為「奇蹟」,這棵老藤結出的稀世珍奇,賣到10元一斤依然一串難求。
「百年老藤」成了老梁的「搖錢樹」,老梁家因其發家致富,他家的院子裡總是高朋滿座,每天都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過去葡萄賣不起價錢,現在縣裡辦了兩屆葡萄節,批發價從七八毛漲到二三塊,我去年收入30萬元,大家的收入都翻番了。」
賞葡海品美酒農家樂
如今,「葡萄架下的農家樂」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爭相發展的新興產業,中方縣旅遊局還專門掛牌扶持了8家生態農家樂,準備大力發展葡萄旅遊,實現葡萄產業的多元化。
隨行村幹部告訴我們,自從縣裡舉辦刺葡萄節,着手打造葡萄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刺葡萄的價值也被逐漸開發出來,全縣種植面積達4.5萬畝,每年為果農增收3.2億元。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湘珍珠」葡萄的果品附加值,該縣成功研究出湘珍珠葡萄酒生產工藝,成功配製成了獨具魅力的「野紅」葡萄酒,被葡萄酒品鑒專家譽為世界葡萄酒領域繼乾紅、冰紅之後又一全新的葡萄酒新貴,是最適合搭配中餐使用的純中國血統的葡萄酒。
如今,「中國南方葡萄溝」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擁有紫秋葡海、葡海拾趣、松林聽綠等10大景點,農戶還積極將屋前屋後的葡萄架支高,在葡萄架下開闢出了一個個自然的休閒娛樂場地,發展「葡萄架下的農家樂」等農業休閒旅遊項目,成為了熱門的旅遊目的地,每年吸引遊客10餘萬人次。
荊坪古村:千年古村文化厚重
與中方縣城隔舞水相望的荊坪古村是由一個個小院落組成的明清建築群。
在荊坪村口,迎面是建於明末清初潘氏宗祠,整個建築造型典雅、古色古香。宗祠內設有戲台,這裡有一出絕對不會上演戲--《楊家將》。原來荊坪潘氏為北宋名將潘美的後人,潘美是北宋時期的開國名將,然而隨着歷史長河的演變,潘美被小說戲曲戲說為陷害忠良賣國求榮的「潘仁美」流傳至今,對歷史的歪曲荊坪潘氏很無奈,唯有不演不聽不看。
走進荊坪古村,悠遠深長的八卦小巷、七星走位的古樹蔥翠、歲月轍痕的唐代古井、祈福平安的太極石魚......在荊坪古村每行走一步都能夠領略歷史的厚重、古村的恬靜,整個村落像是凝固在了永恆的時光裡。
在荊坪,最不能忽略的一處廢墟是潘仕權的故居。潘仕權當過乾隆皇帝的啟蒙老師,懂音律、會佔卜、掌禮樂、著述頗豐,《四庫全書》都存有他的書目。潘仕權的故居規模據說很大,但現在只剩下幾堵殘牆訴說着歲月變遷,滄海桑田。
如今的荊坪遊人如織,遊客們在悠長的小巷散步,緬懷舊事,談古論今。若是餓了,在古色古香的農家樂裡,在木製的亭台樓閣嚐幾道農家菜肴、喝幾盅農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中方斗笠:乾隆貢品蜚聲海外
在中方縣,斗笠編織的歷史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時任太常寺博士的荊坪人潘仕權執掌宮廷禮儀,他回鄉省親返京,將家鄉出產的斗笠獻給乾隆皇帝,得到乾隆讚賞,從此中方斗笠成為貢品。
小巷深處,老匠人倚門而坐,手上是已成雛形的斗笠,細細的篾條在指間來回穿梭,陽光斜照,光影跳躍,令人着迷。
據了解,中方斗笠是懷化市首個打入國際市場的創匯產品,中方因此獲得「中國斗笠之鄉」的美稱。如今,中方縣有斗笠生產大戶30家,從業人員達5000餘人,年產、銷斗笠400餘萬頂,銷售收入近1億元,產品銷往全國20餘個省市區,還漂洋過海遠銷至日本、美國、新加坡、荷蘭等多個國家。
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斗笠的實際用途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中方斗笠並不甘於沉寂。中方斗笠搖身一變,成為了人們可以掛在牆上認真欣賞、拿在手上細緻把玩的精品美物。針對世界各地不同風情,中方開發出大小、規格不一的工藝型、觀賞型斗笠,目前共有30多個新品種,其中直徑20至50釐米的禮品型斗笠因編織技術精湛,受到歐美客商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