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抗大招生廣告。 記者張仕珍 攝
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中,對抗大有這樣的描述:「有什麼別的學校由於紙荒而不得不把敵人的宣傳單反過來當做課堂筆記本使用?以石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高等學府,全世界也恐怕只有這麼一家。」
抗大紀念館講解員楊默告訴記者,抗大創辦時,物質條件非常困難,校舍不足,教員很少,許多學員既當學員又兼領導,中央領導大多都是兼職教員。1936年7月,抗大隨中共中央由瓦窯堡遷到保安,校部和紅大一科就設在保安城外半山坡的石窟裡。這裡要教室,沒有;要房子,沒有;要教材,沒有;要經費,沒有-只有艱苦奮鬥,學員們自己動手修路、整理校舍、將小石窟作宿舍、大石窟作教室。
如今,在抗大紀念館裡就有一個根據當年的窯洞課堂修建的紅大舊址景觀,石洞教室、磚塊桌椅、一塊小黑板,當年的條件艱苦可見一斑。
但楊默告訴記者,即便是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抗大學員們並未退卻,毛澤東在抗大視察時還曾幽默地對學員說:「你們是過着石器時代的生活,學習着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你們就好像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煉。你們什麼時候下山呢?天下大亂你們就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