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傳人民銀行昨日下發文件,對金融機構需繳納20%外匯風險準備金的「代客遠期售匯業務」進行解釋。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涂若奔)外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人民銀行辦公室昨日下發文件,對金融機構需繳納20%外匯風險準備金的「代客遠期售匯業務」進行解釋,將遠期售匯、買賣期權等納入繳納外匯風險準備金範圍。這主要是由於人行本周二下發通知後,一些機構開始動了「繞道」的腦筋,故人行再度發文明確前一份通知的範圍,將各種企圖以衍生品名義逃脫規管的「路」封死。
包括遠期售匯買賣期權
彭博報道稱,人行昨日在文件中對「代客遠期售匯業務」進行解釋,指其是未來某一時間形成客戶購匯行為的人民幣對外衍生產品業務,包括:客戶遠期售匯業務;客戶買入或賣出期權業務、及包含多個期權的期權組合業務;客戶在近端不交換本金、遠端換入外匯的貨幣掉期;人民幣購售業務中的遠、掉期業務;以及客戶遠期購入外匯的其他業務。除期權和期權組合業務按名義本金的1/2外,其他代客遠期售匯業務均按名義本金的全額作為應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的計算基準。
廣發銀行商品和外匯交易主管黃毅表示,人行補充發文對此前繳納外匯風險準備金範圍作出解釋,主要把一些可能的漏洞補上,並沒有太出乎意料。這較此前市場理解的範圍擴大,可以防止一些機構利用掉期、期權等產品來規避限制,只要是遠期對客戶售匯方向的衍生品業務都劃一管理。
申萬宏源昨日也發表報告指,人行增加遠期售匯準備金,旨在進一步控制匯率穩定、增強貨幣政策對匯率的影響。
銀行售匯成本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會體現在對企業簽訂的遠期協議價格上,將成本轉嫁給企業,降低企業遠期購匯需求。10月15日首次上繳的保證金實質上是對9月售匯量的考核,因此實質影響從本月開始通過遠期匯率準備金的收取,一定程度上加強控制資本的流動。
澳新銀行:或取消人幣匯率浮動空間
澳新銀行表示,在內地朝着市場化匯率制度邁進之際,最新推出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的舉措可能意味着,政府準備擴大、甚至取消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該行駐香港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表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人民幣是否適合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之際,人行可能下定決心讓人民幣朝着有管理的浮動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