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郁鈞劍在演出。本報北京傳真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銘記世上如意少,不忘天下苦人多」,這是懸掛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文聯演藝中心主任郁鈞劍家裡的兩幅書法作品,意在警醒自己心無旁騖、鑽研專業,應有社會責任感。他認為,好的歌者應具備文化自覺。面臨退休的他說:「有時間了,不如開始傳道解惑,把自己這些年的藝術經驗傳播出去。」■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凱雷、田一涵 北京報道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歌者,是郁鈞劍思考了近四十年的問題。「掌握一定的發聲技巧,是一個先決條件,要想出類拔萃,則需要具有『文化自覺』的修養。」郁鈞劍口中的「文化自覺」,是指歌者有一定的文學素質。他認為,發聲技巧大多放諸四海而皆準,並且可以從老師那裡習得,但往往有很多歌者忽略了文化對歌唱的重要性。
郁鈞劍說:「一首歌曲,基本上都是先有詞,再由作曲家譜曲。因此,我個人認為文學在一首歌曲裡的比重至少是百分之五十。」他認為,好的歌者拿到一首新作品以後,首先應該多朗誦幾遍歌詞,這樣一來可以理解歌詞的意義,二來可以根據朗誦時語言的起伏跌宕,體驗和運用到演唱時的起伏跌宕當中去,這樣不僅能夠得到文學上的「快感」,同時也能自我訓練「樂感」。
詩有「詩眼」 歌也有「歌眼」
詩有「詩眼」,畫有「畫眼」,一首歌同樣也有「歌眼」。郁鈞劍說,一首歌曲,好的歌者應該心中有數,整個歌曲裡哪句是能夠打動聽眾的。他舉例說,在唱《說句心裡話》中「家中的老媽媽,已是滿頭白髮」一句時,他會把「媽媽」兩字和「滿頭白髮」的「白」字,在演唱上有意處理得「淺」一些。也就是在這幾個字的演唱上,完全可以忽略所謂的發聲技巧。那麼聽眾就會從這樣的演唱方式上,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一種情感的表達。
在「文化自覺」的表現上,郁鈞劍建議「歌者學生」不要盲從老師。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學聲樂時,聽到老師介紹得最多的聲樂技巧是意大利發聲法當中的「關閉」。那時老師要求模仿的都是吉利、卡羅索等男高音前輩。但後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男高音都不提「關閉」了,而更多地強調是「打開喉嚨」。「關閉」運用得最好的歌者之一,是李雙江。郁鈞劍說,雖然他與李雙江同在總政歌舞團,但並沒有多少私交。平心而論,李雙江確實是他見過的歌者中,「關閉」運用得最妙的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