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吵架,正鬧得面紅耳熱,各自要求在場的第三者表態支持,第三者說︰「我還是明哲保身,走中庸之道吧。」
一群朋友要選餐廳聚餐,一半朋友打算去打邊爐,另一半想去吃日本放題,你說︰「我都好,中庸之道嘛。」
在過度與不足間尋「適當」
這些就是最常見的,對中庸之道的誤解。中庸不是「沒意見」或左搖右擺的「牆頭草」,更加不單是為了明哲保身的方法;而是一種合度、合適的處事方式。
中庸的意義是在過度與不足之間尋找「適當」。《論語.子路》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認為做事若有失中庸,則會落入狂(過於進取)或狷(該做的事沒有做)的失誤之中。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皆可參考。如為人驕矜自大,恃才傲物,難於與人合作,才能難以被人欣賞;反之,若過於羞澀,不敢發表意見,縱有才能也易埋沒。然而,做得多一定比做得少好,孔子認為「過猶不及」,太多與太少,其實都是不當。
就如勤奮學習,應該沒有甚麼壞處了吧?但若「過」,每天廢寢忘食,只抱着書本硬啃,熬不了多久大概就會弄壞身體,也捨棄了社交等人生樂趣。反之,若「不及」,把書本拿出來翻兩頁就翩然睡去,或坐在課本前不斷玩手機遊戲,就完全沒有溫習的本意了。
入世之學 歷久常新
故凡事必於兩極之中取其適度,則為所謂之「中庸」。
很多學生認為諸子學說複雜而不合時宜,但若多了解思考,這些哲理其實都頗有現代意義。如《禮記.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儒家學說的立意其實頗為入世,歷經幾千年,社會狀況自然有所變化,但學說的基礎還是歷久常新的。
補習過多隨時過猶不及
如「中庸之道」和「過猶不及」,就令我想起現時家長不斷為子女報名學前班,為面試學校去補習,填滿並充實子女的假期。當中過猶不及的尺度在哪裡?無論是家長還是子女,這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下次再談談中國先哲的教育主張。■莊志恒 中學中文老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