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四川省長魏宏(左)會見華媒記者和專家代表。 記者劉亮荀 攝
專家們就四川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進行積極探討和深入交流,並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他們均表示,四川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核心區,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任何重大的計劃和戰略,都需要落到實際行動之中。」香港環境保護協會主席樊熙泰表示,國家生態文明戰略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每個人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都以打造綠色香港為目標,雖然地區不大,但每年都會投入27億港幣用於環保。」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科技學院系主任余海虎則認為,環境保護應該是政府、民間團體以及老百姓三方面共同承擔的責任,「單靠政府努力肯定不夠,重點在於學會引導民間團體和老百姓重視生活環境,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綠色善治」長久之計
「環境問題不是新問題,中國政府和公眾在保護環境方面,進行了持之以恒的努力,並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北大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世秋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以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質量的惡化為代價,所以當今政府必須採取「綠色善治」。在構建完善的大制度、大格局的基礎上,推進構建綠色產業,要形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讓企業、百姓乃至整個社會,從中得到實惠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