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篇專欄,韓愈在《師說》一文中,以「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突出「聖」、「愚」之別,抨擊時人思想矛盾。然後,韓愈又以下層社會與上層社會作對比,進一步加強說服力,其文曰:
巫醫①、樂師②、百工③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④,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⑤。」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⑥不齒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
巫醫、樂師,以及各類工匠,都不恥於互相學習;但在士大夫階層,若有人談及「老師」、「弟子」之類的話,大家就會群起嘲笑他。問他們(嘲笑別人的)原因,就回答:「他們彼此年紀相近,道德學養也差不多。拜地位卑下的人為師會令人感到羞恥,向官職顯赫的人請教又有諂媚之嫌。」唉!尊師重道的風氣相信很難恢復了。巫醫、樂師與各類工匠,士大夫向來不屑與他們並列,但現在士大夫的見識卻反而不及這些專業人士,這真是太奇怪了!
注釋
①巫醫:巫,古代以樂舞祝禱、符咒驅邪、求神問卜為業者。古人迷信巫能治病,巫、醫不分。
②樂師:本為官名,《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後引申指以樂舞為職業者。
③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
④士大夫之族:士大夫,古代有權位的官吏,或指有聲望的知識分子。族,類。
⑤諛:諂媚,指以花言巧語奉承別人。
⑥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或品格高尚的人,此處代指士大夫。
⑦不齒:牙齒並列而生,不齒,即不屑與之同列,有輕視別人之意。有些版本作「鄙之」,亦通。
為了突出「師道」的重要,批駁當代士大夫不從師的謬誤,韓愈連用三層對比:先舉「聖人與眾人」為例,作古今差異的縱向對比;復舉「士大夫與其子弟」為例,作自身矛盾的內部對比;最後,上文又以「百工之人與士大人」為例,作當代社會不同階層間之橫向對比。由此可見,從層次高於士大夫的聖人,到士大夫的自身層次,再到巫醫、樂師等不及士大夫的低下階層,尚且不恥相師,則恥於相師者之謬誤,躍然紙上,難怪韓愈會深嘆「可怪」了。
《論語》載孔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吾不試,故藝。」不止聖人,為了求生,百工之人也必須面對現實的挑戰競爭,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上進學習;而安穩度日、不欲競爭的士人階層,深怕自己會洩底露餡,反倒堂而皇之地嘲笑低下階層,甚至以問學為恥。其實,心態決定命運,不論任何階層,當下際遇如何,均應自強不息,求學上進。否則,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命不凡、隨意看輕別人、不思進取者,早晚會被超過或淘汰,一點也不奇怪。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