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程介明指出,教改須使學生更適應時代變遷。本報記者孫志賢 攝
專訪本港教育專家程介明
開學過了一個月,教師和學生們都開始忙着應付各類功課、測驗甚至考試。不少學生投訴學習沉悶、學業壓力沉重;教師則慨歎學生愈來愈難管教,加重教學負擔。本報今日起一連兩天推出專版,專訪教育政策專家、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剖析中國內地、香港和西方國家面臨的教育制度改革問題。本報還將刊登對香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的專訪,探討家長權威對子女創意的影響。
罰企、打手板是不少人讀書時的集體回憶,但在推崇學生自由權利的今天,講求紀律的中國傳統教學方式看似日漸不合時宜,但實情又是否確實如此呢?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前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邀請5位中國教師前往英國授課,引起熱議,令人反思不同教育制度的價值。香港教育政策專家、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接受本報專訪,為讀者揭開東西教育差異的根源、各自優勢和面臨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東西教育正朝相反方向改革︰中國內地和香港正逐步「釋放」學生,而英美卻希望加強約束和管教學生的操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逸華
東西方文化和歷史差異充分體現在教育層面,一般而言,東方特別是中式教育制度嚴謹,着重紀律和服從;西式教育則較自由寬鬆,強調學生的自主和獨立思考能力。
程介明表示,東方「筷子文化」國家(即使用筷子的地區)教育概念深受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影響,科舉的唯一目的是教人當官,整個教育理念着眼於個人如何服務皇帝和國家。由於科舉是當時社會向上流動的最主要途徑,學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透過科舉獲得功名,從而享受榮華富貴。中式教育本質上是以社會為基礎,要求學生去適應制度,所以中小學有統一課程,教出來的學生適應力很強,學習動力充足,老師亦容易控制課堂。
中式教學注重應試
相反,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教育根源來自英國的公學(public school),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精英,除學習之外,還講求德育等方面的發展,例如要求學生參與體育或其他社會活動。這概念基本上以個人為基礎,要求制度去適應學生,課程內容亦顯得多元化,培養出來的學生亦充滿自信。
不同的根源,導致了東西方教育各有優勢和缺點。中式教育離不開應試,故學生很能適應考試文化,這從上海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一直名列前茅可見一斑。然而,由於教育是為社會服務,讀書是為了他人,沒了自己的方向,縱然考試成績很好,學生的主動性很低,對學科的興趣亦低。
美英學生紀律較差
相比起嚴謹、有規律的中式教育,西方教育的好處是靈活自由,亦大為「釋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缺點亦顯而易見,過度放任令學生不懂適應,習慣要別人遷就,學習紀律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英美等國學生為何在PISA的成績遠遠落後。
程介明表示,西方國家已意識到這問題,例如美國的中小學沒統一課程和標準,很多學生懶懶散散,讀和寫也成問題。現在美國開始想更嚴格地管教學生的行為,但這與自身文化相違背,要真正改變行之不易。更糟糕的是,他們對於教育改革抱着非常落後的觀念,「將教育制度看成工廠,將畢業生看成產品,學生是原料,老師是工人,認為只要『捉緊』老師的表現,便能提高產品(畢業生)的質素」。
港教育融合兩種文化
美國希望約束學生行為之際,中國內地和香港近年教育改革朝着相反方向發展,要求「釋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程介明指出,香港教育制度其實很有優勢,一方面有科舉文化的概念,令家長和學生對學習充滿動力;另一方面它也受西方文化、特別是英國公學的全人教育所薰陶,平衡了中式教育裡「為他人而讀」的觀念。展望未來,程介明認為,要使香港學生更適應時代變遷,教育制度仍有很大改革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