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我想李歐梵從哈佛大學退休,選擇香港為他的學術研究基地,是有其特殊的原因。
李歐梵之前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執教鞭,那是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二年期間,他在中文大學當助理教授。
李歐梵曾自稱,在香港任教這兩年對他了解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社會很有幫助,他也學懂了廣東話,說明他的投入。
二零零四年,他從哈佛大學轉任中文大學人文學科教授,重臨香江。
李歐梵對香港文化情有獨鍾。
他對香港電影尤其喜歡。
他有一次向我表示,過去紐約格林威治小電影院播放香港電影,如李小龍、成龍等主演及吳宇森執導的電影,他從未放過。
後來他也喜歡上香港的專欄文章。
他表示:「副刊專欄是香港的特色。我對專欄文化特別有興趣,深受香港這個獨特文化的吸引和影響。我在美國當了三十多年學者,後來因背病而反思,我對於自己的人生是否滿足,才發現並不滿足,所以就立下目標要到香港做專欄作家。我六十五歲從哈佛大學退休,到香港來當文化人,做實際的文化工作。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身份。專欄寫作的題材主要來自日常生活。」
李歐梵在香港寫的第一個專欄是在《信報》寫的,是介紹書籍的。
他指出:「我接觸到多種不同類型的書籍,專欄成為學術以外重要的必需品,後來再將學術研究的初步思考放進專欄。(我從專欄寫作學會在有限的字數長度下表達自己的感受。)香港的專欄應有香港的文字特色,必須文字精煉、通俗,不像文言,比較易懂,但背後有其一定的意義。」
李歐梵對香港的專欄文化及寫作人的文化進行了考察-
「我開始反省香港寫作的文化人的責任是什麼?責任就是文章要易懂,而且是『唱反調』,對潮流的東西有保留,如股票熱潮。我發現自己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因而意識到要寫人的價值。後來找到了焦點,目標的讀者為小眾,寫一些人們覺得高尚、冷門、保守的。我的業餘興趣與自己的正業連上了關係。」
我後來約李歐梵為《明報月刊》寫每期的音樂專欄。
他寫的是「高尚、冷門、保守」的古典音樂,專欄維持了近兩年。
李歐梵的父親李永剛和母親周瑗都是畢業於中央大學音樂系的音樂教育家。在他的著作《我的音樂往事》中自述:「音樂畢竟是我一生的摯愛,沒有音樂我也活不下去、寫不下去。」「我的日常生活也被音樂填滿了,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唱片機聽音樂。」
李歐梵強調說:「我的興趣是古典音樂,我也有寫關於古典音樂的專欄、文章,希望香港人緊張的心情放鬆。」
他認為:「在這個商業社會,香港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匯集。我想以另外一些方法將自己的興趣帶給大家。做文學的人總是有點嗜好,古代文人也有很多嗜好,例如琴棋書畫。我覺得業餘興趣其實可以與正業連上關係,因此我將古典音樂的主題放進散文、專欄之中。」 (「說歐梵」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