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政府昨日首次召開土地供應論壇,邀請測量師、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及園境師五大專業團體參與。 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土地供求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政府昨日首次召開土地供應論壇,邀請測量師、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及園境師五大專業團體參與,就土地需求及供應進行交流。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未來30年香港住戶將增加50萬,需要相當於3.5個沙田新市鎮才足以容納,單靠發展市區空置土地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需要開拓鄉郊及填海,方可成為「宜居宜業的大都會」。多位與會者均認為,應研究發展「綠化地帶」,更有與會者認為「綠化地帶」並非「神聖不可侵犯」,建議政府探討發展的可能性。
陳茂波引用俗語「無財不行」,指這句說話在香港要改作「無地不行」,因為由住屋、經濟、安老、以至文娛休憩,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土地。他主動提出有論調指,港府只要增加現有土地開發密度,以及發展鄉郊「棕地」,便不需要大幅開拓鄉郊土地,甚至填海。
港人口密度堪比孟加拉印度
陳茂波反駁,指現時香港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高達2.7萬人,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0多平方米,與孟加拉達卡及印度孟買相提並論,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城市如新加坡等。
他擔心,單靠在已開發的土地上提高發展人口密度,代價是現有居住密度會繼續增加,認為與本港發展水平有極大反差,反問是否符合市民期望。
規劃師贊同政府短中期覓地方向
主講嘉賓之一、香港規劃師協會會長麥凱薔表示,贊同政府現時短中期覓地方向,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並且開發岩洞及地下空間,又指理解社會對開發郊野公園外圍「綠化地帶」爭議聲音巨大,但認為各方需要認清香港發展需要,有必要撇除不同爭拗,務實地進行討論。
測量師:「綠化地」非神聖不可侵
身兼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的測量師溫文儀表示,不少市民屈居在環境惡劣的劏房,認為保護郊野公園的同時,應該先保障市民住屋需要,建議政府就發展「綠化地帶」進行策略性研究,探討發展可能性。另有與會者提出,目前樓價高企、人均居住面積偏低、劏房叢生,認為「綠化地帶」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當局應該進行全面研究,挑選部分地段加入土地儲備或進行開發。
有講者提出政府雖有規劃,但執行力欠佳,拖慢發展進度,建議作出改善。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陳昌傑提出,屋宇署和地政署審批建屋圖有不協調的地方,兩者對同一個圖則有不同審核標準,「導致一個話得,另一個話唔得。」
他又指,部分發展區發展速度太慢,可從規劃程序上着手改善,例如簡化土地改劃程序,縮短造地時間等。
林奮強:無地建酒店 精英外流
前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表示,土地短缺窒礙經濟發展,指香港雖然有國際排名數一數二的理工大學孕育酒店人才,卻因沒有土地興建酒店,導致本港精英外流到鄰近的澳門另覓生計。他又指,香港辦公室不足,令不少外商卻步,影響經濟流動力。
陳茂波續指,考慮香港社會經濟和環境變遷,港府已開展《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為香港長遠發展謀劃及預備足夠土地空間容量,包括發展大嶼山和新界北部地區,會在明年進行諮詢。
他強調,要解決房屋、經濟以至社會發展問題,絕不可以「放軟手腳」,否則任何討論到最後只是空中樓閣,自我感覺良好而沒有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