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耿風泉向記者展示八路軍的槍械。 記者曹宇 攝
萬餘件珍品證暴行 警醒世人銘記歷史
今年52歲的耿風泉是河南省新鄉市輝縣的一名退伍軍人。自1989年開始,20多年來他踏遍豫北地區,先後收集紅色史實、日軍侵略物品、日本戰事簡報、畫報等一萬餘件藏品。他收藏的抗戰藏品範圍廣、種類多,包含了抗戰時期的共產黨、國民黨、偽軍及日本帝國主義的物資和刊物。而這萬餘件藏品多數都十分罕見,他亦被業界譽為豫北紅色收藏家。耿風泉說,他自己收藏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它的故事。這些物品不僅是抗戰時期一段歷史的濃縮,也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侵華和反人類活動的鐵證。耿風泉如今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建立一個抗戰紀念博物館,為他的一萬多件藏品找個家。■香港文匯報記者 曹宇 河南報道
耿風泉的父親是參加過抗日戰爭及抗美援朝的老兵。幼時耿風泉便常聽父親講述抗戰時期的故事,從小受到熏陶的耿風泉也立志要做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
祖孫三代從軍 維護社會和平
1984年,耿風泉便帶着父親的期陰q軍。退伍後,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繼續繼承家裡的優良傳統。如今,耿風泉的兒子也遵循父輩心願,在北京當兵,近日還在北京參加了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式。這也讓耿風泉自豪不已,「我們一家三代從軍,為的就是能報效祖國,維護社會和平。」
耿風泉說,他雖然沒有親身經歷抗日戰爭,但日軍的殘暴無情,他從小就耳濡目染。1938年,日本侵略軍從安陽南犯,駐新鄉的國民黨部隊攜眷南逃。2月13日至25日,日軍沿平漢線長驅直入,先後佔領輝縣、新鄉、獲嘉、汲縣。
「那時家鄉被日本鬼子佔領成了淪陷區,父親和鄉親們都被日本人抓走奴役,後來父親逃跑,加入共產黨抗日游擊隊。」因為父親曾遭受日軍迫害,耿風泉從小就對日軍侵華的罪行無比痛恨。耿風泉記得,父親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家中繳獲來的日軍侵華罪證展示出來,令世人能牢記日軍侵華的罪行,珍愛和平。為完成父親遺願,自1989年父親去世後,耿風泉開始整理父親留下的抗日遺物,並收集周邊地區的日軍侵華實證,後來,他便癡迷地愛上了紅色收藏無法自拔。因為他知道,這些藏品都記錄着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點滴。
日本戰時畫報 凸顯狼子野心
直至今日,耿風泉的收藏史已近30載,而他的萬餘件抗戰實物藏品還在不斷增加。「日式地雷、手槍、軍刀......每件武器的背後都記載了當年日軍屠殺我族同胞的罪行。」耿風泉介紹說,有一部分當年日本印刷出版的戰時畫報,畫報上印着「昭和十三年」(1938年),內刊為日本隨軍記者所拍攝的照片,侵略中國的行為被寫為「雄日」,凸顯日本侵略大東亞的狼子野心。日本發行這些畫報對日軍暴行歌功頌德,鼓舞日軍士氣,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卻是巨大的侮辱。
今年年初,耿風泉在無意間淘到一本日軍侵華相冊,有69幅照片,相冊裡的照片時間跨度為昭和16年(1941年)9月至昭和17年(1942年)4月。耿風泉說:「當時收藏這些史料十分困難,很多人都說我傻,花那麼多錢買這些破東西。但如今日本篡改教科書,否認侵略事實,我的所有藏品都是日軍侵略暴行的鐵證,這就是我做這些的意義。」
除了收藏日本遺留在國內的侵華物證,耿風泉的紅色藏品也不在少數,70年前的《新華日報》放在如今,已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抗戰士兵的軍服軍帽、水壺、望遠鏡、徽章等,這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卻體現了抗日戰士保家衛國的艱辛歷程。耿風泉還提到近些年來頗受爭議的抗戰影視片,「現在電視劇太不尊重史實了,我從小聽父親述說經歷,又接觸了那麼多抗戰老兵。那些老兵都對影視片所體現的場景格外氣憤,跟日本人打仗怎麼可能一刀刺死一個?實在是太誇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