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態旅遊:發展新方向生態遊


放大圖片

■學生到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 設計圖片

-今日香港-

旅遊業是香港產業中的「四大支柱」之一,每年吸引不少旅客到港,然而旅遊業必須不斷推出更多新景點,才可以對旅客保持吸引力。近年生態旅遊不斷興起,甚至港人亦到外地參觀生態,有人認為香港也可以發展生態旅遊,以開發更多新景點,亦有人擔心香港沒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本文將會對此進行分析。 ■文澄

免破壞環境 增關注保育

生態旅遊的定義,一般採取由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所訂的定義,即︰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簡而言之,就是以「自然」為本的旅遊方式,觀賞自然界各種生態,其中亦包括人類的文化遺產,並將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屬於可持續發展的一種。

除了是參觀自然生態的旅行團外,生態旅遊還有兩個更深層的意義,第一個就是促進該地區的社區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換言之就是借當地的自然生態,吸引旅客到來,再用隨着旅客到來而衍生的商機,發展當地的經濟,這就不會像其他發展模式般需要破壞環境;另一個意義就是推動更多人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很多人都認為環境距離自己很遠,對於自然環境的改變沒有太多的感覺,生態旅遊就是借着到自然環境旅遊,令更多人覺得環境就在身邊,親眼看到環境的轉變,從而喚起旅客對於環境保育的意識。

國際間已有很多作為生態旅遊的例子,最著名的如澳洲大堡礁、巴西亞馬遜叢林、肯亞馬塞拉公園等,都是成功的例子,每年吸引不少旅客前往,為當地帶來不少收益,如大堡礁的改變更引起全球對於氣候變化對大堡礁影響的關注。

觀鳥到米埔 賞魚去海下

香港現時亦有發展生態旅遊,最著名的景點如下︰

1. 米埔

米埔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界西北的后海灣,原本是漁塘,後來被政府發現其生態價值,因此成為自然保護區。米埔對於候鳥遷徙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因為在遷徙途中,候鳥需要找尋地方休息覓食,而米埔正是候鳥在東南亞的重要休息站之一,因此每年都有約380種候鳥在遷徙途中到米埔休息,其中更包括黑臉琵鷺等稀有物種,是國際知名的觀鳥地點。

2. 大澳

大澳位於大嶼山西部,被稱為「水鄉」或「東方威尼斯」,以漁村風情聞名。大澳的生態旅遊除了觀察紅樹林的濕地生態,更多的是參觀當地的漁村文化,如曬鹹魚、製蝦醬等。

3. 海岸公園

香港共有4個海岸公園,分別為海下灣、印洲塘、沙洲及龍鼓洲、東平洲,其中海下灣海岸公園更是潛水熱點,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的數據顯示,海下灣共有60種石珊瑚及120種珊瑚魚,海下村附近並有村落出租潛水器材。

生態可吸客 發展非一途

近年政府提出不少新的發展計劃,都被環保組織以生態價值為名反對,如古洞北新市鎮的發展計劃,就被綠色力量批評,指當地有50種蝴蝶的記錄,佔全港蝴蝶品種19%,並包括4種罕見物種,如柑橘鳳蝶等。有評論認為開發土地並不是發展當地的唯一途徑,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引入近年在國際間大熱的生態旅遊概念。

新招吸客 VS 破壞生態

對於港府希望發展生態旅遊,有人認為以香港的生態多樣性,可以此作為生態旅遊的資本,另一方面,亦有評論認為香港的限制不利於發展,以下來分析一下香港生態旅遊的優點和問題︰

正方︰

1. 生態多樣性

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其實遠比大部分香港人所想像還要豐富,單是后海灣一地,據旅遊發展局的統計,就有超過400種昆蟲、380種候鳥、62種蝴蝶、8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另外,香港有不少稀有動物棲息,如以香港命名的香港鬥魚,或是盧文氏樹蛙,都是長居於香港的稀有物種,每年遷徙都會到香港作中途休息的候鳥中,黑嘴鷗、黑臉琵鷺等都是瀕危物種,因此香港的生態對於旅客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2. 景點易到達

香港一向給遊客的印象都是高度發展的城市,但其實距城市不遠,香港就有不少的自然環境,相對於外國部分生態旅遊,需要坐長途車才可到達,香港的景點如米埔、大澳等,可能在香港人眼中已位於「遠離市中心的新界」,但實際上從九龍或港島出發,最遠也不超過1個半小時,與外國很多景點相比已是易於到達。

3. 為旅客提供新景點

香港給予國際旅客的印象不外乎是夜景、購物、美食等,近年興建的新景點也只有迪士尼樂園、昂坪360等幾個,要維持香港在旅遊市場上的吸引力,就必須不斷增加旅遊景點,而生態旅遊就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生態旅遊與香港以往的印象截然不同,若果發展成功,將可給予旅客一個新的印象,亦給予香港旅遊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因此值得嘗試發展生態旅遊。

反方︰

1. 對生態的破壞

雖然生態旅遊以保護自然的可持續性觀念來運作,但是無可避免地會令自然生態受到破壞,如興建道路或旅客設施,又或是旅客帶來的垃圾,固然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影響,除此以外,有更多人類造成的影響可能會被旅客忽視,如聲浪過大、衣着顏色過分鮮明等,都會使野生動物受到驚嚇。

2. 人數限制

承接上點,由於旅客無可避免會對生態造成影響,因此,考慮到旅客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和景點的負擔能力之後,大部分生態旅遊都會對參觀人數設置上限,如米埔每年就只有約4萬個參觀名額,其中又有一部分是留給學校申請,實際上可供旅客申請的名額並不多,而2014年訪港旅客就已高達6,800萬人次,相比之下,發展生態旅遊以提供更多觀光點予旅客的觀點就顯得有點不切實際。

3. 吸引力成疑

相對於其他著名的生態旅遊景點,香港生態的知名度,或是實際內容都略顯遜色,就4個海岸公園為例,相對於其他熱門潛水景點,如澳洲的大堡礁,又或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本地的水底生態都無法相提並論,因此是否能以生態吸引旅客訪港,仍是一個疑問。最重要的是,如上文所言,旅客訪港是因為夜景、購物等因素,生態旅遊是條全新的路線,到香港旅遊的旅客是否會為香港生態所吸引,都是疑問,但發展卻無可避免影響生態,因此不應胡亂發展生態旅遊。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試指出香港提出發展生態旅遊的背景。

2. 承上題,有什麼理據支持香港發展生態旅遊?

3. 有評論認為「發展生態旅遊會令環境受破壞」,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

4. 有人認為即便香港發展生態旅遊,也無法用作主要景點,你認同嗎?試解釋你的答案。

5. 你認為香港應發展生態旅遊嗎?試根據資料,並就你所知作答。

答題指引

1. 此題為最基本的資料題,考生可在資料中直接找到相關答案。

2. 此題仍需根據資料作答,考生可引用支持者的觀點。

3. 此題為多大程度題,無可否認任何發展都會對生態有影響,因此不應完全反對,應把重點放於生態旅遊對環境破壞的程度進行討論。

4. 此題可在資料中找到部分答案。資料中提及反對者的觀點,其中包括人數限制、吸引力等,考生可表態認為這些觀點是否成立,從而判斷生態旅遊是否可成為主要旅遊景點。

5. 此題為自由評論題,不論贊成或反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延伸閱讀

1. 《戶外探索》,香港旅遊發展局網頁,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ee-do/great-outdoors/index.jsp

2. 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網頁(英文),http://www.ecotourism.org/

相關新聞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30萬中國亡魂走入世界記憶 (2015-10-19)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美科學家殺罕見雀製標本惹爭議 (2015-10-19)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七成八學童疑脊彎寒背 (2015-10-19)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廢青」藝術家:趁年輕追夢 (2015-10-19)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窮長者人口升達三成 (2015-10-19)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敘利亞成美俄角力場 (2015-10-19)
通識把脈:通識兩要義:學思考、識自己 (2015-10-19)
生態旅遊:發展新方向生態遊 (2015-10-19) (圖)
概念圖:生態旅遊 (2015-10-19) (圖)
惜食月餅 環保中秋 (2015-10-16) (圖)
概念圖:月餅與環保 (2015-10-16) (圖)
在家上課:「家教」創造 「校教」合群? (2015-10-13) (圖)
概念圖:在家教育 (2015-10-13)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百煉黃花蒿 呦呦鳴世界 (2015-10-12)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五生「反水客」圖燒倉判社服令 (2015-10-12)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飲食業反對廢食油納發牌條件 (2015-10-12)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回收基金冀減堆填區壓力 (2015-10-12)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深試用港長者醫療券 (2015-10-12)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TPP達協議 奧巴馬圖遏華 (2015-10-12) (圖)
通識把脈:新探獨立專題 一二手料並重 (2015-10-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