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左翼在希債危機中批判希臘的火力,比中右翼更猛。
歐洲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左、右翼支持者紛紛趨向極端,這趨勢在近期愈來愈明顯。先有希臘激進左翼聯盟上台,後有英國工黨選出「史上最左」的科爾賓為黨魁,標誌着中間偏左「新工黨」路線的終結。經濟和難民問題困擾下,英國右翼獨立黨(UKIP)等排外的極右政黨也乘勢崛起。這反映左右兩翼的中間溫和派政黨失色,受政治和社會思潮「兩極化」威脅。■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余家昌
二戰後歐洲中間偏左政黨不時有機會上台執政,但無論是次數抑或持續執政時間,均較中間偏右政黨少。環顧當前歐洲,能夠執政的中左翼政黨大多只是「左右團結」執政聯盟中的少數黨派,唯一例外的是法國和意大利,但法國總統奧朗德及社會黨民望低落,意大利民主黨掌權也只是得益於右翼政黨四分五裂。
中左翼右傾 甜頭變「地雷」
歐洲智庫組織Eurointelligence主任明肖認為,中右翼政黨過去幾十年推動金融市場去監管化,引致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中左翼政黨理應可趁機上台「撥亂反正」,但現實並非如此。他指出,問題癥結在於中左翼政黨在近30年來採納了不少中右翼政黨主要政策,包括自由貿易協議、去監管化、歐元區財政規則、央行獨立性等,令選民愈來愈難分別中左翼和中右翼政黨間的差異。
明肖舉例指,1970年代德國總理施密特執政時,經常干預央行決定,當經濟有危機,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根據凱恩斯學說擴大政府開支,不受所謂財政規則掣肘。這些做法均與中右翼政黨有明顯分野,但對今天的中左翼政黨而言,卻是匪夷所思。1980至1990年代,在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為首的右翼領袖主導下,歐洲經濟政治大吹右風,長期在野的中左翼政黨開始吸納右翼主張,沒想到意外奏效,主張「新工黨」的英國工黨領袖貝理雅和德國社民黨的施羅德相繼上台。然而嘗過甜頭的中左翼政黨也因此產生錯覺,以為只有行中間甚至右傾路線,才可以在選舉中勝出。
中左翼政黨右傾的結果,是當面對2008年金融海嘯時,無法拿出宏觀政策調控方法應對危機,只懂拯救銀行,而不是將銀行國有化;面對債務危機,只顧緊縮政策,令經濟雪上加霜,左翼立場蕩然無存。在最近的希債危機中,歐洲中左翼政黨批判希臘的火力,甚至比中右翼政黨更猛。
難民危機 激進右翼崛起
另一方面,大批難民不斷湧入,歐洲激進右翼勢力趁勢崛起,就連較包容難民的德國也是如此,愈來愈多人響應極右翼號召,參加反移民示威,甚至更多訴諸暴力衝突。總統高克更警告,國家的收容能力有限,新移民與原居民的緊張關係將加劇。有極右政黨形容難民是「恐怖分子」及「計時炸彈」,將令各國變得貪腐,並破壞歐洲基督教傳統。隨着危機持續,各國對解決問題意見分歧,民眾初期對難民展示的同情心將減少,極右政黨將更猖獗。
無論是極左還是極右,激進勢力將會衝擊歐洲現行的各方面政策,例如在外交上,科爾賓和法國極右政客勒龐反對國家與北約關係太密切;在難民問題上,溫和派政客也擺出強硬姿態,以免選票流向極右派;經濟方面,激進派與溫和派的角力恐令經濟復甦出現不穩。這一切都威脅着歐洲一體化,「脫歐」和分離勢力的聲音更有恃無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