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美土三科學家共享化學諾獎
從內在的細胞運作到外在的身體特徵,生命一切活動都與遺傳基因密不可分,但承載這些遺傳資料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無時無刻都受到衝擊,全賴細胞有一套保護機制,不斷監察和修復受損DNA,才能維持生命正常運作。瑞典科學家林達爾、美國科學家莫德里奇及土耳其科學家桑賈爾透過不懈努力,各自解構出不同DNA修復方法,為人們揭開生命神秘一頁,並為研發遺傳病及癌症新療法打開大門,他們共同獲頒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佈,林達爾、莫德里奇及桑賈爾因為「研究DNA修復機制」而獲獎,三人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747萬港元)獎金。諾貝爾委員會指出,三人分別從分子層面解構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及保護遺傳資訊,讓人類從根本上認識生物細胞運作。
早在發現DNA前,科學家已認定生物體內存在遺傳因子,負責主導生命活動及把遺傳資料傳給後代。數千年來人類基因一代傳一代,未有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使科學家相信這種遺傳因子必然非常穩定,不會輕易因為內在或外來衝擊而改變,才能長期維持同一狀態,但事後研究證明這並非事實。
DNA不穩定 緩慢衰變
1960年代末期,林達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DNA時,發現它並不如想像般穩定,而是會出現緩慢但明顯的衰變,加上細胞每天會進行無數次繁複的DNA複製程序,大幅增加出錯機會。林達爾認為背後存在一個保護機制,才能維持DNA整體穩定。他憑這一信念,展開35年的漫長科研工作,辨認出多款協助細胞監察和修復受損DNA的酶(蛋白質的一種),以及它們修復的機制,為解開這謎團提供重要線索。
紫外線傷害後自行修復
紫外光等外來因素同樣可對DNA造成嚴重傷害,桑賈爾發現部分細菌經致命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後,在藍光下能夠自我修復。他研究後發現,細菌在有光和無光下存在兩套不同修復機制,並在1983年公佈研究結果。桑賈爾亦發現,雖然人類DNA修復機制較細菌複雜得多,但從化學角度看,所有生物的修復機制都是大同小異。至於莫德里奇則在接觸到一款能把DNA甲基化的「Dam甲基化酶」時,深感興趣,他發現細胞只會對沒甲基化的DNA進行修復,反映細胞或把甲基化視為「正確DNA」的標示,從而揭開另一款修復機制。 ■諾貝爾獎網站/法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