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註冊營養師陳勇堅表示,攝取不足夠的營養,會出現疲倦、眼乾等徵狀。 鄺慧敏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鄺慧敏 )港人生活忙碌,要在家中吃飯並不容易,但出外吃飯能汲取的營養價值卻有限。有調查發現,46%的市民較5年前增多了外出用膳,平均每周7.5次;西蘭花帶子、咕嚕肉等更是港人最愛的R菜。但有營養師表示,部分食物的營養價值下降,或令市民吸收的營養不足,建議市民小心選擇菜式。
亞健康關注聯盟9月透過互聯網訪問305人,發現受訪者平均每周外出用膳7.5次;西蘭花炒帶子、咕嚕肉、海南雞、金銀蛋浸時菜及蜜汁叉燒為最喜愛菜式。註冊營養師陳勇堅日前卻指出,上述五種菜式的原材料因種植或飼養過程改變,營養下降,隨時令市民攝取的營養不足。
粟米牛肉鐵鈣減 少油快炒勝烚
陳勇堅解釋指出,現代農業為令農作物快速生長,農作物未能完全吸收土壤養分,令營養成分減少。他比較食安中心及美國農業部的營養數據,發現粟米的鐵質下降60%、牛肉的鈣質下降78%,故不少食物在未烹調前的營業價值已貶值,「加上用烚、炒、焗等方法烹調,進一步令營養流失,即使進食正常的份量,也可能吸取營養不足。」
他以西蘭花炒帶子為例,西蘭花本身的營養已經比以前少,經烹調後維他命C更會流失至73%。他說,維他命C不足會令傷口難以癒合,並降低抵抗力。至於「海南雞」,陳勇堅指雞肉經烹調後,維他命B12減少了30%。他說:「胃部功能差、糖尿病患者及素食者均較難吸收維他命B12,從而出現便秘、疲倦及惡性貧血等症狀。」他建議市民進食生蠔、雞肉、蜆等,補充維他命B12。
陳勇堅建議市民若出外用膳,應選擇高纖、多配菜的菜式,如冬菇蒸肉餅、花椒炒牛肉等。他又表示,市民經常以為「烚」是最健康的烹調方式,但其實「烚」利用大量的水烹調食物,會令維他命C、鉀、鐵等更容易流失,「是好心做壞事」;相反,「少油快炒」才能保留最多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