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資料A:本港年輕人平均入息與卡數結欠
平均入息 平均最高卡數結欠
80後 2.4萬港元 7.83萬港元
90後 1.8萬港元 8.15萬港元
資料B:
債務當前,有調查發現近八成受訪的80後、90後會在欠卡數期間旅行、購買新的智能手機、到人均消費500元或以上的餐廳用膳。曾有就讀副學士的90後一次與女友歐遊後,累積約9萬元債務,擔心向女友坦白會被看低,也怕向家人求助會令女友在家人心中留下壞印象,兩難下求助機構。
資料C:
理財家庭輔導中心主任表示,愈來愈多年輕人不以破產為恥,最年輕個案僅22歲。有連學債都未還清的90後向中心求助,因為結婚及其他開支,欠下50多萬元卡數。「這位年輕人不介意破產,他的朋輩亦認為4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他指不少年輕人認為破產是行使權利的機會,更有人向他們查詢破產之餘又可「賺盡」的方法,包括如何借錢不被發現、不用還錢等,「可想而知他們的價值觀已扭曲。」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及資料B,指出香港年輕人的消費特色。(4分)
(b) 參考資料A、資料B及就你所知,試分析年輕人過度消費的成因。(6分)
(c) 承上題,試分析年輕人過度消費的影響。(6分)
(d) 參考資料B、資料C及就你所知,試建議改善年輕人過度消費的方法。(6分)
參考答案
(a) 本港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大同小異,多離不開傳媒所塑造的潮流,如購買新的智能手機。部分年輕人為了取得朋輩的認同和接納,不惜工本追上潮流,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形成過度消費的問題。
年輕人未能夠量入為出,適當的消費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時下不少年輕人盲目地購買非必需品,有的更為了旅行、購買新的智能手機、到人均消費500元或以上的餐廳用膳而「節衣縮食」,如累積約9萬元債務。
(b) 潮流文化影響
不少年輕人均崇尚潮流,以換取輩間的認同。商品如果能夠凸顯個人是「潮」,而且受到朋輩欣羨,年輕人便能肯定個人價值而樂於購買該商品。潮流文化的影響下,近年一些奢侈品如名牌手袋、新款手提電話等,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商品。不少年輕人對這些產品趨之若鶩,一些人為了追上名牌衣飾、新款電話的潮流,浪費大量金錢。
信用卡普及
信用卡消費在社會日益普及,助長了年輕人過度消費行為。由於信用卡可以「先使未來錢」,把欠款延至下月以後清還,而且大部分銀行或信用卡公司都會提供最低還款額服務,只需欠款人在還款日償還其簽賬金額少部分的金錢,便可繼續享用信用卡透支服務。資料B中指出,有就讀副學士的90後一次與女友歐遊後,累積約9萬元債務。這使得年輕人很多時候忽視了還款問題,以致簽賬過多而無力還款。
理財觀念薄弱
年輕人的理財觀念薄弱,他們習慣地使用父母給予的零用錢,卻沒有細心思考如何妥善運用金錢,也沒有儲蓄的習慣。有些年輕人更以買東西來滿足個人慾望,認為買得愈多,心靈便愈滿足,結果過度消費而不自知。
缺乏自制能力
年輕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物慾的抵抗能力較低,往往以購物來滿足個人的空虛感。於是很多時候,年輕人若接觸到心儀的物品,便會忍不住一時衝動而購買,這亦是過度消費的原因。資料A中指出,年輕人未能有理想的自制能力。
(c) 浪費金錢
消費需要花錢,若過度消費,把大部分金錢投放在非必要的東西上,則是浪費金錢的行徑。一些年輕人更為了得到「心頭好」而簽賬借用「未來錢」,結果負擔不來,欠下一身債務。
心靈空虛
年輕人如習慣以物慾來滿足自己,長此以往便形成習慣,生活模式會變得物質化。當不消費的時候,年輕人便會感到不自在,但在消費過後,又會因為自己揮霍金錢而感到失落和內疚。物慾未能解決他們心靈的真正需要,結果可能引致病態購物的行為。資料B中指出,一位90後青年與女友歐遊後,累積約9萬元債務,擔心向女友坦白會被看低、亦怕向家人求助會令女友在家人心中留下壞印象,感到失落,兩難向機構求助。
(d) 現今社會物質掛帥,連沒有經濟能力的大學生也擁有信用卡,缺乏理財概念的年輕人容易被物質所誘惑,大肆消費,埋下過度消費的危機。
建立自我價值
年輕人要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避免過度消費,可循建立自我價值方面着手。面對消費文化趨勢的種種挑戰,年輕人應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學習欣賞自己的長處和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從成長經驗中努力改進自己。年輕人可透過發展多元化的興趣,認識自我,建立正面的人生觀,能夠獨立自主和理性地思考,便能避免隨波逐流,抵抗來自各方的誘惑。故此,年輕人應深入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長處,補足自己的短處,摒棄不切實際的期望,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
培養生活技能
年輕人若能學習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亦有助他們抵抗消費潮流的誘惑,令生活更有規律和充實。在金錢管理方面,年輕人應該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根據個人的生活需求,恰當地運用金錢,正確的理財觀念包括:辨別「想要」與「需要」,量入為出,訂下理財計劃,想想自己長遠來說想擁有什麼,短期內又想擁有什麼。年輕人需要寫下一個切實而可行的理財計劃,計算自己每月的收入和開支,再加上適量的儲蓄,看看自己是否可以達到財政平衡,並於預定時間內獲取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