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勇先
在晚上黃金時段播出的「處境劇」,一直是無綫賣小品溫情的時段。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八X》系列,雖滲入一些時事元素,但主要還是以街坊鄰里的人情為賣點,而且彼此的關係都頗為寫實,甚少溫情氾濫,角色之間的互動確如你我的日常生活。及後這種小品處境劇不斷變化,賣過溫情,賣過搞笑,又賣過溫情與搞笑......近年劇集又回歸家庭小品路線,而《愛.回家》絕對是當中的佼佼者。
近年無綫的劇集,總有着極端的反應,《愛.回家》也不例外,既有「好膠」之說,但我也親眼見到不少人在地鐵上「煲」此劇,可見仍有不少觀眾鍾情這種溫情氾濫的「師奶劇」。第一輯的《愛.回家》有八百多集,對不少捧場客來說,故事發展不算特別深刻,也不是特別好笑。但歷時逾三年的播映期,在「日播夜播」下,觀眾難免被角色之間熟絡的互動所吸引而不斷追看。當然,所謂的吸引,純粹是順眼、沒有違和感而已,但對看慣了劇情犯駁、選角離奇的觀眾來說,這平平淡淡的半小時,已頗具治癒之效。
一套劇集播出八百多集後,因為無法再有新突破而選擇中止另創新劇,本屬正常。但電視台卻又瞄準部分觀眾因為「睇慣睇熟」而留戀此劇的「剩餘價值」,決定以《愛.回家》的「軀殼」和名字,讓觀眾從第一輯過渡至第二輯。不難猜度創作人的如意算盤是既想留住對第一輯《愛.回家》有情意結的舊觀眾,又想吸納新觀眾。
然而多看幾集以後,《愛.回家》雖然名字依舊,卻面目全非。最初還留下幾個「前朝」角色,但很快便被邊緣化成閒角,最後更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最要命的是,原先第二輯電視台「承諾」以「翠如BB」和張繼聰兩位算是較具人氣和觀眾緣的演員擔綱演出,然而過了不久,二人都消失了,換上一群二、三線演員。看到《愛.回家》的演變,驀然發現這跟我們身處的社會極為相似──雖然名字依然叫香港,但人事物已有種不可辨識的陌生感......
說「愛回家」,但這樣的一個家,如何愛?真正屬於我們的家,又如何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