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對照記:面目全非的《愛.回家》


放大圖片

文:勇先

在晚上黃金時段播出的「處境劇」,一直是無綫賣小品溫情的時段。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八X》系列,雖滲入一些時事元素,但主要還是以街坊鄰里的人情為賣點,而且彼此的關係都頗為寫實,甚少溫情氾濫,角色之間的互動確如你我的日常生活。及後這種小品處境劇不斷變化,賣過溫情,賣過搞笑,又賣過溫情與搞笑......近年劇集又回歸家庭小品路線,而《愛.回家》絕對是當中的佼佼者。

近年無綫的劇集,總有着極端的反應,《愛.回家》也不例外,既有「好膠」之說,但我也親眼見到不少人在地鐵上「煲」此劇,可見仍有不少觀眾鍾情這種溫情氾濫的「師奶劇」。第一輯的《愛.回家》有八百多集,對不少捧場客來說,故事發展不算特別深刻,也不是特別好笑。但歷時逾三年的播映期,在「日播夜播」下,觀眾難免被角色之間熟絡的互動所吸引而不斷追看。當然,所謂的吸引,純粹是順眼、沒有違和感而已,但對看慣了劇情犯駁、選角離奇的觀眾來說,這平平淡淡的半小時,已頗具治癒之效。

一套劇集播出八百多集後,因為無法再有新突破而選擇中止另創新劇,本屬正常。但電視台卻又瞄準部分觀眾因為「睇慣睇熟」而留戀此劇的「剩餘價值」,決定以《愛.回家》的「軀殼」和名字,讓觀眾從第一輯過渡至第二輯。不難猜度創作人的如意算盤是既想留住對第一輯《愛.回家》有情意結的舊觀眾,又想吸納新觀眾。

然而多看幾集以後,《愛.回家》雖然名字依舊,卻面目全非。最初還留下幾個「前朝」角色,但很快便被邊緣化成閒角,最後更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最要命的是,原先第二輯電視台「承諾」以「翠如BB」和張繼聰兩位算是較具人氣和觀眾緣的演員擔綱演出,然而過了不久,二人都消失了,換上一群二、三線演員。看到《愛.回家》的演變,驀然發現這跟我們身處的社會極為相似──雖然名字依然叫香港,但人事物已有種不可辨識的陌生感......

說「愛回家」,但這樣的一個家,如何愛?真正屬於我們的家,又如何回?

相關新聞
《緣海假期》安祖蓮娜自編自導自演 (圖)
對照記:面目全非的《愛.回家》 (圖)
影訊:中小成本港片粵院線公映 (圖)
《滅絕最後關頭》關注瀕臨絕種物種 (圖)
百家廊:梔子花香
此山中:名牌褪色 設計師退場 (圖)
隨想國:閒話葡萄酒
雙城記:人生第一場昆曲
演藝蝶影:百花齊放的音樂劇
翠袖乾坤:魔
古今談:互聯網購物的騙局
王鈺清的繡語日記 女性藝術家的生存之道 (圖)
靈魂歌者朱哲琴的跨界人生 撿拾被遺落的傳統 (圖)
黑田昌郎 執着又懷舊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