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鬱鬱黃花,青青翠竹,若得清淨如明月,長空萬里了無塵」,如來如去,空靈悠遠。藝術家朱哲琴的天籟之聲,飄蕩在無錫靈山上空,萬千僧眾頓忘塵俗,如入禪境。
在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朱哲琴作為唯一的演出嘉賓,獻唱了這首《如來如去》。
這首歌是中國音樂家何訓田7年前為靈山梵宮音樂大典創作的佛樂,取材於佛教經典悉達多的覺悟之路,釋義「因為無處不在,所以無處不去,亦因一直都在,所以無所從去」。 這也是朱哲琴的人生信條。這位十多年前憑藉《阿姐鼓》走向世界樂壇,現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親善大使」的中國著名音樂人正演繹着獨屬於她的跨界人生。
「人應該不執着,不強求,也不應該需要人云亦云的東西。」朱哲琴說,學習智慧地生活,與超自然和迷信無關。而在當下的中國,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修行,尋覓精神的禪境。「伴隨經濟崛起,中國應該有一個新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復興。」
朱哲琴20多歲就奔赴廣州,在各地唱着她自己的歌曲,她創作的《丹頂鶴的故事》是中國第一首環保歌曲,《阿姐鼓》是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行的中文唱片,她的音樂開啟了一個時代的音樂思潮和形式。她的歌曲、歌詞都很簡單,卻傳遞出一種力量。經筒的轉動,喇嘛的誦經聲,風鈴的搖晃和酥油燈的跳躍,這些元素在一起,是真誠的,超越世俗的。
「那些力量或能量是聽者在藝術作品中將自我認知的轉化,中國古代的禪意和詩歌都強調這種互相的作用,離音樂很近。」朱哲琴說。
期待文明回歸彰顯東方價值
用一個十年,遊走世界,滋養音樂創作語匯和哲思;再用一個十年,保護傳承中國民族文化。她走訪雲南、貴州、青海、內蒙古、西藏等地,聯合設計師、藝術家、年輕音樂人、時尚人士,共同開展當代音樂創作和當代民藝設計。
「一個創作者,看中什麼很重要,除了感官的刺激,要真正有一種脫離表層的內心的渴望和感受。」她說。
朱哲琴最大膽的一次跨界,是創建了「看見造物」平台。這是一個傳承中國造物智慧的原創設計平台,倡導「上乘非奢侈」的品牌精神。
平台上,有用貴州布依族自紡手織布製成的IT包,有三千年歷史的古老紋樣,寓意先人對自然的敬畏。當中國材質、手作與當代生活需求結合,傳統工藝的活力正被逐步喚醒。
中國人的造物,品質上乘,追求精神性,這才是真正的奢侈。作為「看見造物」藝術總監的朱哲琴,想傳遞中國美學,重塑屬於中國的生活態度和品位。
「看見造物」就是發現被遺落的文明,用當代人設計的智慧、誠實的生活態度,用中國人的美學觀念、對價值的判斷,重塑中國當代的生活方式,使抄襲、偽西方、厭時代的方式得到改觀。
「真正優秀的文化,是一代代人一視同仁地對傳統推陳出新,使之成為一個健康的文化鏈條和傳承的風貌。」朱哲琴說,一個時代的人應該擁有忠誠於這個時代的文化。
「如果不把中國的造物精神,以及手工製造業真正重振起來,落實到人們的生活中,就不是真正的美學傳承。」她認為。
第一首環保主題歌曲,第一張概念唱片,第一場可視化聲音展覽,第一個「看見造物」平台......創新,傳承,她一直在撿拾被遺落的傳統,並視之若珍寶--它們也許是真正的中國。
朱哲琴在這個過程中,身兼音樂家、策展人、創業者......「我從未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角色中,我認為它們是相通的。這是一個自由、廣泛的世界,想像力有多馳騁,世界就有多宏闊。」
這幾年,朱哲琴從未停止逐夢的腳步,努力着讓世界聽見、看見中國。「未來我希望有更多人,基於文化的自覺性而受到啟發,進入社會,重塑生活。」她期待着經濟崛起的中國,迎來一場新的文化復興、文明回歸,彰顯東方價值,再造一個屬於中國的時代大夢。 文: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