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科研科學生在課堂上製作羽毛筆,學習毛細管作用及重力原理。 受訪者供圖
6年出3「星」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冀育更多新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包含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STEM教育,是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的關鍵。香港近年有不少中學生以創新發明揚威國際,甚至獲命名小行星成為「星之子/女」,但要讓社會有效發展科學氛圍,更需要將科研精神有效推廣開去。過去6年間曾誕生3名「星之子/女」的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綜合過往經驗,今學年起在原有的科學課程外開辦初中校本「科學研究科」,讓學生於每星期三節的痡`課堂中,透過動手參與,將科研思維進一步發揮;長遠希望將「星光」遍及更多更多年輕人。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多年來一直鼓勵學生參與校外科學比賽,而將科研科納入正規課程,則要追溯至校長何力生3年前上任。他表示,學校團隊希望把握學校於推動科研的優勢,讓課外活動提升至學科層次,有系統地培育更多具潛質的學生,「不想累積的經驗流失,也不想學校只看茩城捘氶y追星』。」
每周共三節上課105分鐘
適逢政府加大力度推廣STEM教育,該校經過相關科目老師籌備後亦在今年9月起於中一級推行科研科。受到學校空間、儀器、教師人手及資金所限,現時該校暫開設1班,讓獲選學生用原有供實用科目包括家政、木工等的課時,每周上三節共105分鐘的科研課。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科研科的課程框架不會與初中科學基礎知識重疊,而是注重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動手製作,同時要求學生閱讀科學論文、撰寫報告和短講。內容包括中一級會製作玩具和簡單實驗認識科學原理和撰寫論文,中二級則進而學習設計科學實驗,中三級則作探研究實驗、寫論文等。
以有趣實驗啟發對科學興趣
該科主要由分別在2008年及2013年帶領學生兩度「摘星」、曾獲頒發「全國十佳優秀科技教師」的陶婉雯任教。她認為以有趣的實驗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最為重要,開科兩個多月,早前她曾在堂上要求學生製作羽毛筆,當中涉及重力及毛細管作用原理,將儲存在筆身的墨水帶到筆尖以書寫。在製作前,學生要先認識採用相似原理的鋼筆並用鋼筆寫字,「很多同學沒用過鋼筆,亦不知道寫字時要遷就方向同力度」,這些過程都可望引起其興趣。完成製作後,學生需要歸納經驗,撰寫報告並提出改良羽毛筆的方法。
除科研創新思維外,該校亦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與科學相關的「說故事能力」,包括將研究或發明的內容、目的等撰寫成報告,在鍛煉演說技巧後,就可向普羅大眾深入淺出介紹當中的原理。陶婉雯表示,此舉對推廣科研氛圍非常重要,若學生有機會出外參賽,亦可幫助其創新發明更易被外界賞識,更好地裝備成為新一代的年輕科學家。
雖然現時只有一班科研科學生,但何力生強調,期望校內全體老師未來都能夠投入科研氛圍;該校計劃將推動科學教育的方法及經驗,積極與其他學校分享,期望香港教育界可追上上海、新加坡等地的科研步伐,培育更多世界級科研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