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徐立之與鄭李錦芬、黃元山及張恩榮舉行記者會,介紹研究成果和建議。
創科報告提6建議 籲檢討大學撥款重應用研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科技創新發展是世界大潮流,近年不少發達國家及地區投放不少資源培訓人才,着力推動創科發展。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創科研究報告,提出了6項推動香港創新科技長遠發展的建議,其中重點提及特區政府在科研投資的不足,倡議特區政府增撥500億港元予研究資助局(RGC)作為科研基金,同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必須檢討現時評核大學表現機制偏重論文發表的問題,並建議應改為以應用研究為撥款重點。報告又建議,特區政府要加強政、商、學三方協調,制定新法規支援創業,發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以及加強與內地科研人才的合作。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報告項目由香港大學前校長、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徐立之,基金顧問倫嘉欣,基金高級研究員張恩榮共同撰寫。徐立之昨日與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及張恩榮舉行記者會,介紹研究成果和建議。
嘆科研投資遠遠落後星韓
報告指出,香港擁有優良的科研土壤,科研項目近年屢獲國際發明展大獎,甚至打開國際市場,但特區政府和社會在科研投資大幅落後於國際水平甚至周邊的國家及地區,「特區政府投入的科研經費僅佔本地生產總值0.4%,落後於新加坡、韓國的0.8%。」
薈萃專才吸跨國企業中資
報告認為,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特區政府必須採取主動,大幅增加研發投資,才可加強本地研發能力,薈萃特色研發的專才可以吸引跨國企業及中國公司來港研發,並做到培育人才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目標,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增撥500億港元,由現時230億元增加至730億元,予研究資助局作為科研基金,並在未來將公共研發撥款提高至本地生產總值1%,收窄與鄰近地區及國際城市的差距。
盼研究委會獲獨立法定地位
報告又指,為了推動香港卓越研究的成果,讓香港科研機制與國際接軌,所有新的科研撥款應經由研究資助局發放,並在現時供大學自行運用的機構撥款過程中,加重項目為本和競爭元素的比重,「在不少國家(及地區)的創新科技政策中,公共研究撥款扮演着重要角色,當局應該給予研究委員會獨立法定地位,並加強政府、業界和其他持份者與委員會的聯繫。」
徐立之:改善中下游研究解「斷流」
徐立之強調,創科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增加科研開支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增加撥款可打造完整的創科生態鏈,除了上游基礎科研外,特區政府也應改善中游的轉化研究和下游的應用研究,解決現今科研『斷流』情況。」
除了增加科研撥款外,報告認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需要檢討現時評核大學表現機制偏重論文發表的問題,引導學者重新把學術重點放到研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使大學回應當代社會與經濟需要。
報告並建議,加強政、商、學界協調合作,特區政府應以市場為本,透過加大共同投資計劃及其他誘因,支持風險投資及私人「企業孵化器」發展,也可於大學內推廣創業,吸引非本地專才來港創業。
同時,為了鼓勵初創公司、業界及跨國企業投資研發,特區政府需要提供稅務誘因及研發資助,提升本地初創公司實力及地區競爭力。報告又提出其餘3個範疇策略性建議,包括制定適時法規釋放市場活力,鼓勵發展金融科技,如「P2P」借貸、「眾籌」等;加速香港發展「智慧城市」,如提供全城免費Wi-Fi、開放數據資料;與內地優勢互補,特別是加強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科研合作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