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李卓人收「肥水」 「佔中」旗手奇勇


放大圖片

■2014年11月13日,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李卓人打頭陣。 資料圖片

關鍵時刻獻金倍增 前衝後衛涉「收錢做洁v

香港反對派政黨工黨「收金醜聞」越揭越黑。據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的調查報告披露,工黨自2013年至今,最少收取壹傳媒前主席黎智英兩筆共150萬港元的「痡`獻金」,包括在去年「佔中」前,工黨突然獲發一筆「雙倍肥水」。所謂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本報記者翻查資料發現,在工黨穩袋「雙倍肥水」前後,李卓人正擔任「佔中」旗手,率領職工盟及工黨佔據金鐘,後期更牽頭組織專業搭棚工人,在「佔領」前線全力阻止警方清場,表現「離奇勇猛」,不能不令人懷疑內有文章,甚至涉嫌「收錢做洁v,旨為協助黎智英推動「佔中」,圖謀搶奪香港管治權。■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自明

李卓人自去年被踢爆私袋大額「肥水」以來,他的「收水」細節越說越亂。更離譜的是,在醜聞曝光後,李卓人才將「肥水」從個人戶口轉至工黨戶口。據利監會早前公佈的調查報告內容披露,李卓人承認曾於2013年10月及2014年7月4日,分別兩次收取黎智英捐款,其中第二筆「肥水」竟獲離奇地加碼至「雙倍」,由50萬元激增至100萬元。不過,李卓人作供時竟聲稱,在收到此巨款時,完全沒有問捐款者為何「加碼」,只稱「我們希望多捐......大家都當然想他多捐一些。」

肥黎解釋毫無理據

黎智英在作供時則聲言,50萬元是「痡`捐款」,但被追問何以在2014年臨時「加碼」時,他則稱,是因為2014年立法會工黨議員人數增加,故自行決定向工黨捐出較大額的款項,但事實上,第五屆立法會選舉在2012年進行,2013年時工黨已有4名議員,其間沒有增減,黎的「解釋」實在無法令人信服。

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資料後發現,過去一段時間,每逢李卓人穩袋「肥水」前後,社會都「巧合」地爆發大型工潮及示威。在去年7月李卓人收取第二筆「加碼至雙倍」的100萬元「肥水」時,正值反對派全力鼓動「佔中」的關鍵時刻。李卓人巧合地在涉嫌私袋黎智英「雙倍肥水」的「痡`捐款」後,就為「佔中」擔當旗手,借香港政制發展發動「全球矚目」的大事,圖謀搶奪香港的實際控制權。

在「佔中」蓄勢待發時,李卓人率先抵達政府總部現場,聲援「佔領」被稱為「公民廣場」(即政府總部東座前地)的學生,帶頭呼喊「學生無罪」口號。後來,「佔中」全面爆發,李卓人亦即時率領職工盟及工黨在金鐘「佔領區」設置據點。李卓人是最早提出封堵政府總部大樓的人,被視為「佔中」旗手。

辦公室變身指揮部

在整個「佔中」期間,李卓人一直發號施令,不單負責組織工黨成員參與「佔中」,並策劃及動員發起罷工進行聲援,又指揮「支聯會」、工黨及職工盟義工擔任「佔中」糾察。

李卓人又聯同反對派「頭目」,包括陳日君、黎智英等人舉行秘密會議,商討改變「佔中」行動策略,決定將「佔中」現場打造為「民主大廣場」,並將訴求集中至「要求梁振英下台」、「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8月31日決定」。隨後,李卓人更將其位於立法會大樓9樓的議員辦公室,作為「佔中指揮部」,與「佔中三丑」、學聯、「學民」等頻頻在辦公室開會,密謀「佔中」行動並對外發號施令。

工黨猛將全力參與

李卓人在「佔中」期間,表現非常激進「勇猛」,正當全城「反佔中」,李卓人竟跳出來聲言「堅決不撤退」。及後,民間出現自發清場行動,李卓人牽頭組織專業搭棚工人,在金鐘主要路口設下「竹竿陣」和設置重重障礙物。李卓人更不惜違反高等法院頒佈的臨時禁制令,令禁制令一時無法實施。

除了李卓人外,工黨議員在「佔中」期間同樣表現「勇猛」,不斷抹黑警方依法辦事是「濫用武力」,工黨議員何秀蘭及張超雄等,最終亦因參與「佔領」被警方「預約拘捕」。

相關新聞
李卓人收「肥水」 「佔中」旗手奇勇 (圖)
疑因「飲黎水」 長毛狂撐「佔」 (圖)
深圳大滑坡 59人生死未卜 (圖)
疑違規堆棄建築渣土肇禍 (圖)
三任特首扶靈 各界送別杜太 (圖)
法生蠔「當造」 自助餐勿鯨吞 (圖)
崔世安:中央海陸「劃界」 助澳持續發展 (圖)
百呎茤苳諯9000「臟窾m」 (圖)
勞處增人手巡查 草擬守則防虐傭
「光復」青無麵食爆粗搞事 (圖)
林鄭冀車禍女港腳早日康復 (圖)
楊岳橋「高調」戰新東 阻 「後來者」「假慼v
中韓中澳FTA昨生效 部分產品零關稅 (圖)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時隔37年再召開
內地調整司法試為職業資格試 (圖)
河北警冰窟救10歲童殉職 (圖)
中國軍備走出去 無人機首炸「伊斯蘭國」
謀聖誕元旦炸雅加達 10人被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