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最近參加了興趣班的合唱比賽,雖然是小型的活動,但當中的體驗,就像上了一堂美妙的人生課。
隊伍由歌唱老師任教的兩個地區合共七十名學生組成,從籌備至出賽不到三個月。老師和夥伴重新編曲,加插新段落、歌詞及和唱,這前期功夫考驗老師的音樂造詣。老師讓兩組素不相識的初班學生合唱是考驗他的信心和耐性。
合唱不同獨唱,須面對不同人的價值觀和性格。有人練習常遲到或缺課,有人積極參與。有人提高聲音凸顯自己,合唱就是講求和諧、合一、融洽,七十人的歌聲像融為一把聲音。背熟歌詞和曲譜是首要責任,有些人一直唱錯詞或入錯調。為求統一各人的發聲動作,指揮是合唱的靈魂,大家應以他的指示為依歸,有人卻成天在四周張望,心不在焉,視指揮如無物,都是成年人了,實在奇怪。
幸運地,我們順利進入了總決賽。評判說得好,由於是興趣班,只要學生有繳交學費的,無論質素老師也無從選擇地只能讓他們參賽。
有些同學在初賽時不願參加,但看到隊伍入了總決賽竟臨時加入,明顯是虛榮心態作祟,想佔便宜。老師息事寧人,大前提是「但求大家唱得開開心心」,為免影響成績,他提議這些臨時露面的同學只張嘴別發聲。
說好了總決賽前三小時集合練歌,時間到了,半數人不足,陸陸續續施施然而至,阻礙了練習,認真有心的人都很失望。大家都知道對手很強,在衝刺前老師不斷和我們練習,把表演層次改良得更好,予隊伍最大的支持和鼓勵。在這壓力下,大家都認真起來。站在台上,眾人都同心合力唱至最好、最合拍。結果,意外地得了冠軍!
這過程就像社會內的眾生相,有人自我、有人反叛、有人合群、有人功利......在合唱時,每個人都必須放下自我和個人榮耀,甚至要有犧牲精神,以整體的利益為依歸,懷着團隊精神和領導配合,才能憑集體力量創下成果。目前的香港社會就像我們合唱團的初期,一盤散沙,希望大家能好好反思,什麼才是整體利益,怎樣才能令香港勝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