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雨季來臨頻繁發生的涵洞吞人事件、大型賽事慶典因疏導不利引發的踩踏事件......無不暴露了中國超大城市管理的安全問題和精細化問題。城市規劃總是滯後於發展,往往規劃剛出台,實際人口規模和城市規模已經超出了文件裡的數據。包括深圳市政府在內的許多一線城市已經着手將「特大城市治理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並陸續落實到地方領導的城市規劃當中。
承受成長之痛 走出野蠻生長
目前中國已有超過7億人口常年生活在城鎮,未來10到20年,中國城鎮人口還將以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與歐美等經歷了上百年時間成長起來的城市形態不同,中國這些承受着「成長之痛」的年輕城市的管理者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思索過去和未來,只能在短時間內近乎疲於奔命地應付着當下無處不在的衝突與矛盾。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採訪中,多位專家都提到了依託於大數據之下的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以及由此帶來的政府服務的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大數據具有的全面、精準、定量的分析功能,無疑對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公共服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為政府精細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幫助,也將改變政府傳統的治理方式和治理工具,同樣降低了管理的成本。
作為現代服務型政府,中國必須盡快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也必須認識到「野蠻生長」的城市化進程步入轉型的跡象:沿海城市的人口增長比率漸趨穩定;「人口紅利」的變化使得整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轉型;在經濟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諸多社會矛盾浮出水面的同時,新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也正在形成之中。在這一關鍵的轉型階段,單一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將逐漸被精細的多元化價值觀所取代。
|